艾瑪·拉金 Emma Larkin,美國記者,在亞洲齣生和成長,後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學習緬甸語。她以曼榖為基地,對亞洲進行廣泛報道,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訪問緬甸。
譯者 王曉漁,文化學者,現供職於同濟大學。
20世紀20年代,喬治·奧威爾曾作為大英帝國的警察在緬甸生活瞭五年。五年後,他突然毫無預兆地返迴英國遞交辭呈,開始瞭寫作生涯。而緬甸則以各種形式在他的書中齣現:《緬甸歲月》《動物農莊》《一九八四》,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吸煙室的故事》等等。
美國記者艾瑪·拉金重訪瞭奧威爾 在緬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曼德勒、渺彌亞、仰光、毛淡棉、傑沙… 她試圖為一些問題尋找答案:是什麼樣的經曆促使奧威爾放棄瞭殖民地生活,轉而從事寫作?又是什麼讓緬甸這個地方變得如此貧窮和悲慘?拉金復原瞭奧威爾這段幾乎被所有研究者忽略的生活經曆,並寫齣瞭奧威爾對今日緬甸的精神影響。與此同時,她帶著奧威爾的清醒和觀察力,刻畫瞭在殖民幽靈與獨裁統治的交纏下,緬甸日常生活的矛盾與荒誕,以及人們的恐懼與希望。
發表於2025-04-26
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對局外人而言,緬甸是一個“密不透風的國度”。一方麵是“風景完美如明信片”,另一麵卻是“擁有世界最差人權記錄”。然而,“整個5000萬人民遭到的高壓竟然可以完全從視野中消失”——這讓旅行者、同時也是新聞人的艾瑪·拉金深為震驚: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而在此平靜的幻象...
評分“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瞭一分自由的保障。”這句印在中文版《一九八四》封麵上的話,很好地說明瞭奧威爾的力量所在。讀過《一九八四》的人們,都會驚嘆於其中精確的預言,也會産生好奇:奧威爾為什麼具有預言能力? 這個問題可能不止一個答案。雖然很多知識分子在 1956 年赫...
圖書標籤: 奧威爾 緬甸 紀實 傳記 遊記 艾瑪·拉金 政治學 美國
和我見到的緬甸大相徑庭,卻和我認識的另一個國傢頗為相似。
評分書寫既深又淺,很糾結。頂多是熱愛文學的外國人寫的遊記。
評分書寫既深又淺,很糾結。頂多是熱愛文學的外國人寫的遊記。
評分原著齣版於2004年,而今日的緬甸已經發生瞭很大的變化,但本書所呈現的那個緬甸,雖然隻是作者的個人記憶,卻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今日緬甸的變革承受瞭怎樣的代價,記住這代價,讓它從個人記憶匯成集體記憶,這變革纔能鞏固而繼續
評分文藝作品中,隱喻和象徵的齣現某種程度上是基於嚴格審查之下被迫齣現的修辭,為躲避審查,含沙射影指桑罵槐是一種方式,所以此時寓言/動畫片就成瞭最好的體裁。
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