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20世纪法国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被认为是萨特之后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蒙田之后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其影响所至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和青年学子们探讨恋爱百态。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被罗兰·巴特拆解成各种情境:嫉妒、疯狂、困惑、焦灼、无解、绝望、相思难耐、旧病复发、轻生之念…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诉方式和喃喃自语。两年后,巴特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融入到这种分析里,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1977年付梓成书随即风靡西方,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一代思想家罗兰·巴特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知的著作。
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融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构成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出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多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而以往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反思”却显得迂腐、浅陋,这正是结构主义要证实的。
从前,在一个东方的古老国家里,老国王有一个视如掌上明珠般的漂亮公主。公主一天天的长大,老国王开始为公主的婚事发愁起来。因为之前已经把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介绍给公主过,有勇猛的将军,有聪敏的状元,有王公名门之后,有大贾富家之子。但是公主好像都不怎么在意,介绍过后...
评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无法让人定义的书。就像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它没有理论话语的漫漫征途却不乏深刻洞见。他貌似体贴的将恋人的心态和言语的方式安排成了这本书的结构方式,然而其后却不乏嘲弄。他用一种开放式,流动的,无定向性的言语方式开始了他对爱情的胡言乱语。
评分我爱你。我曾爱过你。 我的表白在认识你之前,在你说你不认识我之后。我停止不了想你,看你,尤其是书写你。我停止不了这样的念头:你可以存在于我的书写和幻想,这个你,是我的创造物,与你真的无关。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但这并不妨碍我一刻不停的去想我们将有怎么的对话。...
评分巴特的“规矩”文本就是《恋人絮语》的篇头:本书怎样构成。他用两个关键词把将要书写的两百多页文本浓缩进来——“情境”和“序列”。关于“情境”,巴特指出,陈述(拉丁文dis-cursis),从词源上看,是指东跑西颠的动作,是来回忙碌……同样,恋人的脑子也在转个不停,不断...
评分这是一部爱情的圣经。 献给所有深陷情爱中的人们。 里面有着你所有的痛苦与快乐。 你的甜蜜,你的忧伤,你的心醉。你的思念,你的铭记,你的难以忘怀。 只是她与爱情有关,与参悟有关。 有些人会懂,有些人还需历经。 PS:轩,尤其是你。给你的。 地址:http://ww...
如果一边听林夕写词的歌(比如《钟无艳》),一边读这个文本,那种力度会加倍。林夕喜欢引用“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场幻觉”,他应该是被这个译文美到了,原文以有些残酷的直接性,告诉你那只是给自己的一个表意符号而已。但林夕所有的作品和这本书要表述的,看似路径相反,其实是一件事,到了懂的年纪真是令人难过
评分买了几次终于读了,好看,我要每晚睡前读一段。
评分他讲得太“聪明”了,但爱情却不是“聪明”,行文少了质朴的感情而部分失真了。例如:“恋人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22页),这说出了爱恋的一个方面,但却不能以偏概全,少了现实感,爱情岂不成虚幻?另外,很奇怪的是,罗兰一方面把他人虚化得几近无有(反个人性),一方面却极尽强化主体的感官感受(强调主体性)。
评分纸张差了些
评分“可爱”在拉丁语里面的意思:就是他,确实是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