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20世纪法国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被认为是萨特之后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蒙田之后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其影响所至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发表于2025-04-21
恋人絮语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这是一部爱情的圣经。 献给所有深陷情爱中的人们。 里面有着你所有的痛苦与快乐。 你的甜蜜,你的忧伤,你的心醉。你的思念,你的铭记,你的难以忘怀。 只是她与爱情有关,与参悟有关。 有些人会懂,有些人还需历经。 PS:轩,尤其是你。给你的。 地址:http://ww...
评分未完成过去时是诱惑的时态;貌似生动,实际并不真实;未完成的实在,未完成的死亡;既没有遗忘,也没有复活;有的只是记忆的诱饵,搞得人疲惫不堪。由于情境急于充当一个角色,它们从一开始就处于回忆状态;往往在情境正在形成的时候,主体已经感觉到、预见到这一点了。这幕时...
评分第一次遭遇罗兰·巴特是在刚进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喜欢在图书馆里到处乱逛,随手拿本书来就翻,然后不知不觉地消磨掉一个下午。一次,无意中,我抽出了巴特的《神话——大众文化诠释》,已经记不得读到了些什么,只记得略微翻了几页就又放下了,感觉是本好书,但一发现它...
评分昨天我去拿准考证。 一个女人排在我的后面。 或者说,从我的臆想来看,她应该是插队插到了我的后面。 我呆若木鸡。 我惶惶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身后传来她说话的声音,她和别的人一直在说笑。 从声音听来,和她说话的也是个女的。 为什么我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说明她或许...
评分图书标签: 罗兰·巴特 哲学 爱情 结构主义 法国 符号学 法国文学 文学理论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和青年学子们探讨恋爱百态。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被罗兰·巴特拆解成各种情境:嫉妒、疯狂、困惑、焦灼、无解、绝望、相思难耐、旧病复发、轻生之念…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诉方式和喃喃自语。两年后,巴特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融入到这种分析里,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1977年付梓成书随即风靡西方,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一代思想家罗兰·巴特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知的著作。
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融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构成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出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多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而以往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反思”却显得迂腐、浅陋,这正是结构主义要证实的。
如果写《恋人絮语》时的巴特是“实实在在”的恋人,那我们恐怕也就读不到这部作品了。
评分是《少年维特》的解读本啊。我觉得看了这些絮语如果没有获得共鸣就坏了,就说明你根本没体验或思考过爱情这码事,所有这些话都是琐碎而富有逻辑的感性解答。只有法国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东西吧。
评分买了几次终于读了,好看,我要每晚睡前读一段。
评分年前读完的书,随身带了好久每天看几页。这样的译本读起来是比较吃力的,不能完全感受到作者“只可意会”来的文字。只记得一句形容恋爱的人的状态:Larvatus prodeo ,拉丁语,意为“戴着假面前进”。
评分如果一边听林夕写词的歌(比如《钟无艳》),一边读这个文本,那种力度会加倍。林夕喜欢引用“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场幻觉”,他应该是被这个译文美到了,原文以有些残酷的直接性,告诉你那只是给自己的一个表意符号而已。但林夕所有的作品和这本书要表述的,看似路径相反,其实是一件事,到了懂的年纪真是令人难过
恋人絮语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