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生活
禪是什麼
何為佛
接化手段
本來麵目
公案問答
明心見性
怎樣是悟
一念之間
當下頓悟
把握當下
無所住心
徹見本性
本來清淨
覺悟之路
禪林經典
禪學之路
脫卻束縛
叩開禪門
悟道因緣
跋在禪中生活
【內文試讀】
叩開禪門
禪,要求參禪者否定人生道路上的所有附屬物,更強調要拋開否定的意圖。因為隻有這樣,我們纔可以抵達絕對無,也就是空的彼岸。不過,若思維狀態中還存在這種意識狀態,那麼,就意味著其思維中依舊殘存著一定要徹底清除的渣滓,而不能稱之為獲得瞭徹底的解脫。
實際上,若那種貌似意識的痕跡存在於我們的思維狀態中,那麼,我們就無法達到悟。或許有人因此感到疑惑,為此發問:“那麼,悟為什麼可以藉助於語言錶達齣來呢?”
事實上,所謂絕對空的“心”,並不是空白一片,也不可能僅有草木和瓦礫。
實際上,禪所追求的境界是介乎其間的一種狀態,不在其上,也不在其下。
禪師經常用這樣的句子教誨學人:完全毀滅乃人的意識,乃是成為一個無知無覺的無機物!也就是所謂“斷碑橫古路”。很明顯,這是非閤理主義的最終狀態。
但是,這種狀態正是禪力圖引導習禪者到達的境界。這是由於,禪正是為瞭達到解脫和覺悟,從而要求學人將任何知見都摒棄掉。
概念主義産生瞭意識的消亡、無機物的非感覺性、否定的無限連續、絕對無的絕對不可能實現性等眾多觀念;而禪,對於這種截然相反的入門問道的方式是絕對禁止的。若沿著這條道路前行,壓根兒不可能到達禪所追求的境界。
雲門宗之祖雲門文偃的弟子嚮雲門請教:“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
雲門答道:“須彌山。”
藉助於一句短短的句子,雲門啓發學僧:禪和妄想、分彆等所有微不足道的概念沒有任何關係。就像大珠慧海禪師所說的那樣:“本自無縛,不用求解。”
由此可見,隻妄談什麼“否定”,其本身就是錯得離譜的行為。
嚴陽尊者是趙州叢諗禪師的法嗣。
嚴陽第一次參趙州和尚時問:“一物不將來時如何?”
趙州和尚答道:“放下著。”
嚴陽說:“既是一物不將來,放下個甚麼?”
趙州答:“放不下,擔取去!”
在這一瞭卻我法二執的關鍵時刻,我們總是反復思考,無法將這“無一物”拋棄,自然無法達到“無一物”的境界。
有僧人問和尚:“離卻言句,請師道?”
和尚咳嗽一聲後說:“離開嘴,來問我。”
禪被看作是擺脫概念睏擾的唯一齣路。其中,要緊之處就在於可以自內心深處洞觀自我,看穿自身的存在,即覺悟。在有些人看來,這或許就是直覺的作用。
我則認為,將直覺稱作“自知”(self-awareness)或“自我同一”(self-identity)的體驗,反倒更貼切。禪的使命就在於讓學人獲得把握這種體驗的機遇,而非議論、爭辯此種體驗是否可行,是否可以讓人獲得滿意,此種體驗的意義究竟在何處等。
禪師已經親身經曆瞭此種體驗,因此,洞悉其中的奧妙。所以,若從所謂閤理主義的觀點來看,禪師擅長速答和反問、藉題發揮以及矛盾、反駁等諸多方式。
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不可能從禪師口中聽到與普通人的思維方式相符的答案。而這些,正是禪師幫助那些身陷睏境,希望通過努力參學而獲得身心解脫的學僧早日從體驗的深淵中獲得解脫的最佳途徑。
禪是解決這些求道者頭腦疑團的唯一一種途徑,因此,禪師的一言一語能開啓求道者封閉著的心扉,從而引導其到達自身期盼的彼岸。這在禪師接機施教的過程中是十分常見的。
“如何是西來意?”也即佛法的精要是什麼,這是初參者經常存在的疑問。
針對“達摩祖師為何西來華夏?”這樣的疑問,禪師反問:“汝從甚處來?”
僧問:“如何是正真道?”
師曰:“騎驢覓驢。”
而當賓主不分的“絕對”成為討論爭辯的話頭時,禪師就隨口說:“昔年曾記得。”
學僧馬上追問:“即今如何?”
禪師說:“非但耳聾,亦兼眼暗。”
知性作用,分為主觀和客觀兩方麵,當這種作用不復存在的時候,生命就會成為一個圓融無缺的整體。這位老禪師上瞭年紀,多少有些耳聾眼花也是正常的現象。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真正認識並破除一切概念式的矛盾的自我同一狀態。
然而,這種自我覺悟不但不屬於心理範疇,也不屬於理論範疇,而是一種所謂的“靈性”。之所以將其稱為“靈性”,是由於沒有人可以說齣自己覺悟到瞭什麼,也不存在任何可稱為被自我覺悟的對象;然而,就是在這看似一無所有的地方,卻存在著“悟”,即相當明確的自我覺悟。
作為一種意識的對象,這種不可思議的思維方式在普通場閤是不會發生的,這並不意味著思維活動狀態的中止。實際上,整個宇宙就包括在“實在”的萬物之中,“這”(it)即我們世間凡夫俗子的所有一切。所謂禪修的目的,就在於盡可能地讓我們的相對意識進行調整,從而到達“這”個境界。
這個境界到底是怎樣的呢?
宋代天颱山的雲峰光緒至德禪師說:
“但以眾生日用而不知。譬如三韆大韆世界,日月星辰、江河淮濟、一切含靈,從一毛孔入一毛孔。毛孔不小,世界不大。其中眾生,不覺不知。若要易會,上座日用亦復不知。”
即使有韆百種原因,俗世凡人也會受求知的好奇心驅使而想一探究竟,事實上,這種好奇心,就是秘密本身。神創造瞭我們這個世界,並讓罪惡之子布滿世間。不過,因為無法預見罪惡之子會怎樣放縱作惡,於是,神就想齣瞭拯救罪惡之子的方法,這其中的一個方法就是理性作用。
也許,上述想法存在於一些人的頭腦中。然而,從照見自身本原這一意圖齣發,神創造瞭世界和萬物生靈。被造者企圖到達神的境界的想法,就是想照見自身本原的神。
理性製造瞭所有疑問,而且讓其自身陷於睏惑,所以,理性並非神照見自身本原的閤適工具。因此,唯有身具知性傾嚮的學人,纔能為尋找解決之道而邁入禪門。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