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安徽合肥人,自小随父生长于苏州,曾祖为晚清重臣、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是近代教育家张冀牖,母亲是昆曲研究家陆英。允和是“张家十姐弟”中的“二姐”,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又与元和(昆曲名伶顾传玠的夫人)、兆和(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充和(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被海内外并称为“合肥四姊妹”。允和1932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结婚后随周有光留学日本、游历美欧。新中国成立后,曾为高中历史老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编辑,1952年“打老虎”运动后离职。1956年参加俞平伯主持的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八十六岁时续办家庭刊物《水》杂志,凝聚亲情,互通声气。晚年出版《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昆曲日记》《曲终人不散》等多部作品,风行海内外。
发表于2025-02-01
浪花集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浪花集》是由“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先生与三姐张兆和先生一起编著的。集子中的文章选自这个家族的内部刊物《水》。 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刊物,这不得不是一件奇事。原来《水》是有来头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1930年),尚在读中学的四姐妹,用课余时间创办了一个家庭...
评分《浪花集》是由“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先生与三姐张兆和先生一起编著的。集子中的文章选自这个家族的内部刊物《水》。 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刊物,这不得不是一件奇事。原来《水》是有来头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1930年),尚在读中学的四姐妹,用课余时间创办了一个家庭...
评分《浪花集》是由“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先生与三姐张兆和先生一起编著的。集子中的文章选自这个家族的内部刊物《水》。 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刊物,这不得不是一件奇事。原来《水》是有来头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1930年),尚在读中学的四姐妹,用课余时间创办了一个家庭...
评分《浪花集》是由“合肥四姐妹”中的二姐张允和先生与三姐张兆和先生一起编著的。集子中的文章选自这个家族的内部刊物《水》。 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刊物,这不得不是一件奇事。原来《水》是有来头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1930年),尚在读中学的四姐妹,用课余时间创办了一个家庭...
图书标签: 张允和 随笔 家庭刊物 张兆和 精选集 中国文学 水 合肥四姐妹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的前尘旧事
…………………………………………
1930年,《水》从苏州九如巷汩汩流出;1996年,《水》在北京后拐棒胡同复刊……
大出版家范用先生盛赞《水》的复刊是“本世纪一大奇迹也”;
名记者、作家叶稚珊女士称之为“发行量最小、办刊人年龄最高、装潢最简素、曲高而有和者的刊物”。
…………………………………………………………
本书即是这份传奇家庭刊物《水》的一朵朵“浪花”。
一个世纪以来,这些“浪花”不仅流遍了大江南北,流向了太平洋彼岸,还流向了每一位读者的心里……
…………………………………………………………
阅读沉淀一个世纪的温情
追寻我们已经失落的优雅
………………………………
父母恩宠、姐弟和乐、伉俪情深、含饴弄孙、曲词唱酬……
无论是传记轶闻还是稚语童言,莫不生动有趣且句句入心
……………………………………………………
这不仅是一部家族志,更是一种文化的绝唱
是一道经历史打磨过的人伦之光
童年稚趣,时代波折,都静静沉淀在这本家族刊物-《水》里。相比自持的大姐四妹,最欣赏的还是允和二姐,为人是最通透极聪慧的。不知除两本往日旧作外,还有无作品整理出版?
评分二姐允和感念,大弟宗和是一个最诚正老实的人。背井离乡在贵州师范学院任教,受文革迫害,有精神上的病,抑郁至疾而终。"可怜他憋了一肚子气,一直睡不着觉,最后精神分裂。他不能听到悲惨不幸的事。他受刺激太大,甚至于在路上看到一匹驮重的马,也要感叹半天。"
评分讲述家里“干干”的那几篇文章很有意思。张元和的陈干干说“生下一个女孩,等衣胞下来,我顺手把衣胞盖在小孩脸上,就当没有生她。”元和再述的时候,一带而过,紧接着便转去其他事情的陈列。女人喜爱小鸡,因为似乎人对它最多能给予的有爱便足够。但小孩不是,那要实在的粮食和充分的呵护才得以一步一步成长。 虽然是家庭刊物,但文人说话,自有风味。 越往后去的文章,越有时代更迭的痕迹。从年轻的面庞,到耄耋老人的皱纹,仿佛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评分二姐允和感念,大弟宗和是一个最诚正老实的人。背井离乡在贵州师范学院任教,受文革迫害,有精神上的病,抑郁至疾而终。"可怜他憋了一肚子气,一直睡不着觉,最后精神分裂。他不能听到悲惨不幸的事。他受刺激太大,甚至于在路上看到一匹驮重的马,也要感叹半天。"
评分合肥张家旧事
浪花集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