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
《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场》的作者、反乌托邦的先知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会令不了解政治光谱变迁的当今读者有些困惑,但对于奥威尔来说,这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1930年代,受一家左翼图书俱乐部委托,奥威尔前往英国北部工业区,调查记录工人阶级的真实处境。奥威尔所做的不仅仅是调查;他下到矿井最深处,住进破败肮脏的工人住宅,用笔尖使煤矿工人生活的每一个侧面都纤毫毕现,8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真实得振聋发聩。而这副图景所传递的绝望与贫穷更是有一种超越时代与国界的可怕震撼力。同时,威根码头之路也是奥威尔审视自我内心的社会主义之路。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的他回顾了自己是如何逐渐怀疑进而痛恨当时割裂英国社会的森严阶级壁垒。因为在他的心中,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只意味着一种理念:“正义与自由”。
作者=伽禾(人民文学版《通往威根码头之路》译者) 一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是奥威尔在英国出版的第五本书。 一九三四年十月,奥威尔来到伦敦,在汉普斯特德(Hampstead)的爱书角书店做兼职店员。之前的十个月,因肺炎,他一直在索斯沃尔德(Southwold)的...
评分 评分乔治·奥威尔,是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6月25-1950年1月21日)的笔名。奥威尔是英国著名记者、小说家、政论家,他之所以要取个笔名,是因为他不想使记录自己在街头流浪、“体验”乞丐生活的经历被父母知道,他怕使家族蒙羞。 当时他的笔名备选项包括...
评分 评分纪实文学报告➕政治杂文。所写内容失去时效,但其中介绍英国底层人民状态的文字,特别是对煤矿工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以及对当时房屋情况和失业问题(涉及民生与尊严)的调查,对英国社会主义运动情况的总结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思想高度,今天读仍有意义。
评分23
评分“他对大英帝国的产品来之不拒,却又嘲讽那些巩固帝国统治的人,借此拯救自己的灵魂。”
评分看完左翼的伯格,又看了一本被左翼诟病的奥威尔,这种无意的对读,真是别有意味,也看出了一直令我纠结的问题。许多基本的社会立场当然是一致的,但奥威尔所代表的眼光,多出了一层诚实,的确是内部的也是内在的批评,把左翼的事业推入了一个矛盾的困境。很多分析是不愿承认但又无法否认的事实,也是最难解难分之处,值得去面对。他说所有的革命思潮都来自一个隐秘的信念:改变是不可能的,而“说到底,我们所失去的,只是我们那装腔作势的口音。”
评分我和奥威尔最大的差距在于写作主体的自信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