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

格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作家、文化批评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荣修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福塞尔的写作题材宽泛,包涵18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美国等级制度评论、战争记忆等。福塞尔在1975年所 著的《“一战”和现代记忆》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奖”,并被美国兰登书屋“现代丛书”编委会收入“20世纪100本最佳非虚构类图书”。

出版者: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美] 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
出品人:后浪
页数:304
译者:梁丽真
出版时间:2017-2
价格: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5029291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美国 
  • 文化 
  • 社会 
  • 文化研究 
  • 阶级 
  • 格调 
  • 保罗·福塞尔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真正的格调超然于等级之外

精确而剌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

畅销三十年的品味评判毒舌之作

………………

※内容简介※

等级是什么?为什么约翰·肯尼迪在电视上看到理查德·尼克松时一脸吃惊地冲他的朋友说:“这家伙一点没档次?”

等级是刻意忽视也无法否认的现实存在,不仅体现在容貌、衣着、职业、住房、餐桌举止、休闲方式、谈吐上,也不仅仅是有多少钱或者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很难说清楚,但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评判等级的标准绝非只有财富一项,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同样重要。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将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三六九等人的品味作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引人发笑又富于启发性。书中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描述无不折射出当下中国的众生百态,因此本书也可作为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面明镜。

………………

※媒体推荐※

他的目的就是要冒犯大众……他成功了,用他源源不断的机智和善意的恶毒。

——《泰晤士报》

狡猾而又富消遣性……在许多有关社会生活的指 南中,福塞尔先生的书显然是最全面的一本,同时也是最机智的书之一……在观察美国人的行为举止、习俗和文化品味方面,他的目光犀利得令人畏惧。

——《纽约时报》

悄然的震撼……保罗·福塞尔以他的丰富、密集、富于洞见和批判性使你不得不爱不释手地在一个晚上读完这本书,并且还满怀乐趣。

——《旧金山纪事报》

机智、挑剔、富于启发性……极为令人惊异并常常辛辣尖刻……福塞尔击中了要害……极富挑动性。

——《芝加哥太阳报》

一本少见的好书……丰富的历史向度、敏锐的洞察力、刺骨的滑稽,投向美国等级社会的一线强光。

——合众国际社

这本书的独到和有价值之处就在于,它指出了无处不在的格调区分。

——《中国青年报》

格调——有时候,品味是一个人过去、现在生活的全部展现,你是谁,你就有怎样的品味,你逃也逃不脱,说也说不清。

——《世界时装之苑》

正如人们曾经谈论“媚俗”、“品味”一样,《格调》出版后又开始流行一个词语——格调。

——《文汇报》

这是一本极好玩的书。

——《新周刊》

《格调》的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它的有趣,单是作者那种特有的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就已经使《格调》有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

——《北京青年报》

本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看看别人的生活状态和群体特征,也许我们能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想想生活趣味的多种可能。

——《时尚》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身份焦虑也是繁荣的动力 辉格 2013年12月28日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4889.html 我从未料到会有这样一本书,它谈论的是美国社会,其中观点却更适用于当前中国社会,但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出版于1983年的《格调》(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  

评分

罗兰巴特谈过他的理想生活:“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闲暇。读书,和朋友们交往,喝酒,听音乐,旅行等等。” 难不难,作为一个认真做事,持续学习且不算太笨的人,维持这样的生活不算难的。 难的部分在于,避开消费主义、阶级困境和自己加诸在自己身...  

评分

罗兰巴特谈过他的理想生活:“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闲暇。读书,和朋友们交往,喝酒,听音乐,旅行等等。” 难不难,作为一个认真做事,持续学习且不算太笨的人,维持这样的生活不算难的。 难的部分在于,避开消费主义、阶级困境和自己加诸在自己身...  

评分

最早,这本书是“另类丛书”中的一本,估计因为大卖,后来又开始单独发行。 书里面的道理,其实只用两句话就可以概括。 1.经济能力决定品味。 2.每个人都不想扮演自己。 第二句话书里面已经说的很明白,底层试图装扮为中层,中层试图装扮为上层,上层试图装扮成顶层,顶层希...  

评分

罗兰巴特谈过他的理想生活:“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闲暇。读书,和朋友们交往,喝酒,听音乐,旅行等等。” 难不难,作为一个认真做事,持续学习且不算太笨的人,维持这样的生活不算难的。 难的部分在于,避开消费主义、阶级困境和自己加诸在自己身...  

用户评价

评分

只有身份焦虑的中产阶级才需要一本生活方式指南书,让自己不进则退的社会地位不至于被一眼识破,是假想读者。中产阶级的生活驱动力一则是虚荣,一则是伪装,建构于消费社会的行为准则几乎可以用商品代码将自我符号化。可符号体系是会过期的,词条式写作比不上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这样就平庸了。

评分

对等级和人群的强硬划分,来自于自我认同和安全感的缺失。如果是真正所谓的上层阶级,并不会刻意注意到自己的衣服的颜色和对某些事物的喜好是不是让自己显得不那么“上层”了,有的东西已经融入血液了吧。书里的划分方式太表面了。

评分

书中一些符号已不适用于当下和我国国情,可是作者对各个阶层的深刻剖析却没有过时。引用文中一段话:“人类的平等博爱并非仅仅是诗人的梦想,它是一个令人十分沮丧和深感羞辱的现实。似乎,我们从内心深处需要的是差别,而不是聚作一团。差别和分离令我们兴趣盎然,融合则令人油然生厌。” 这也是人类社会中各种鄙视链存在的原因之一吧!任何时候,外人都能从一个人的衣着、住房摆设或谈吐判断他的身份、阶层。要想不为阶层、身份所累,何不像X一样,不在意世俗眼光,做一个独立思考、不跟风的人。虽然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有点难。

评分

《格调》的风靡一时,主要是因为它的有趣,单是作者那种特有的温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恶毒,就已经使《格调》有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格调”。 ——《北京青年报》

评分

该怎么向我最喜欢的Paul Fussell大师致以敬意?我最喜欢他那种赤裸裸、毫不掩饰的评论,一种深层的挖掘批判,一针见血、敏锐尖利的目光和洞察力,尖酸刻薄而又独到的见解实在令我实在钦佩。格调不仅是解剖美国社会的一把锋利的小刀,格调更是一本时尚指南,格调是一种风尚,是永不过时的品味参考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