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之书

焚书之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福尔克尔·魏德曼,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1969年出生,现任《法兰克福日报·周日特刊》副刊主编。2009年因《焚书之书》获得“图霍尔斯基-文学传媒奖”(瑞典笔会文学奖)。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作者:(德) 福尔克尔·魏德曼
出品人:中信·大方
页数:420
译者:宋淑明
出版时间:2017-7
价格:45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867243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德国 
  • 德国文学 
  • 书籍史 
  • 外国文学 
  • 魏德曼 
  • 好书,值得一读 
  • 我想读这本书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这是一部整理记录德国纳粹“焚书事件”中被焚书作家作品及生平的传记作品。 1933年5月,德国纳粹在柏林将94名德语作家和37名非德语作家作品焚烧,并在全国展开焚书活动,数万本书籍付诸一炬。福尔克尔•魏德曼重新采访、搜集焚书作家资料,通过各种线索整理出他们作品的样貌与生命经历。涉及到的作家包括斯蒂芬•茨威格、约瑟夫•罗特、布莱希特、托马斯•曼、雷马克等文学巨匠,以及更多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

详述反思德国纳粹焚书事件

追踪记录纳粹焚书黑名单上的94位德语作家和37位非德语作家

一部生动的作家故事集,重现被焚书事件影响、受到迫害的作家的流亡故事

提纲挈领填补纳粹文学史空白

瑞典笔会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2017年10月初,国庆节假期,读德国作家魏德曼的两部书《焚书之书》和《奥斯坦德1936》。两本书其实是基于同一个历史背景,即纳粹1933年焚书事件。前一本很有意思,后一本是小册子,可以视为是前一本的“外编”,阅读体验较为一般,此不赘述。下面,是对《焚书之书》的鉴识,供...  

评分

1933年5月10日,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写信给他的好友,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信的开头,他写道: 我忠诚的朋友啊,我给你写回信的今天,是5月10日,一个光荣的日子,因为我的作品将在柏林被放上柴堆焚烧,地点位于我曾在千人面前发表过关于你的演说的广场上。……没...

评分

这本书虽然以“焚书”为名,但它所谈的,不是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歌剧广场上被烧掉的那些书,而是人,那些书被烧掉的作者们的生命故事。 虽然这天的焚书是标记德国纳粹恶行的历史事件,但被丢进火堆里的,其实只是根据一个地方图书馆员的禁书建议名单,不是所有作者都赫赫有名...  

评分

文/陈钰鹏 (译者前言) 1933年至1945年的德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断层,九十四名德语作家的作品被焚烧,被焚书作家遭受监禁、迫害。列在黑名单上的大部分作家逃亡国外,生活在被忘却的深渊中,他们失去了读者、失去了祖国,甚至失去了生命。 历史上的反动派为了巩固政权和实...  

评分

1933年5月10日晚,在柏林大剧院的广场上,数万册文学书籍被纳粹分子付之一炬。这些被焚毁的首批作品,分属94名德语作家和37名非德语作家,其名单由伯雷斯特劳市立图书馆馆员沃尔夫冈·赫尔曼提供。其后,焚书行动逐渐扩展到全国,引发了德国各大学普遍的焚书狂潮,所有“...  

用户评价

评分

希特勒版文革,不过有个疑问,既然妄想普及式的介绍,却弄成提纲式的闪回,本来就对著作不熟不知晓,东扯扯西说说,这写的没重没了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评分

已购。1933年5月,纳粹将百余位作家的书列为禁书焚毁,这本即禁书名单上的作家小传。体例联想到波《美洲纳粹文学》。有好几位生平颇有趣,可惜翻译真差!焚书给这许许多多作者的影响,正是放火的人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永远被遗忘。把这些书籍和作者从这个国家所有人民的脑海中彻底删除。这些书、这些作者似乎从不曾存在过。当然当时的大明星,这些人里面最优秀的,不在此列。对图霍尔斯基、对克劳斯·曼和享利希·曼、对约瑟夫·罗特和斯蒂芬·茨威格,都不是这样。对这些人来说,在这特殊的1933年5月10日,对他们的意义不是作品被遗忘,作品被堆到随便哪个仓库里,消失在迷雾中。对他们来说,“只是”生活被劈成两半。他们的读者、他们习惯的生活、他们的国家、他们的故乡、他们的幸福都被抢夺。最后,对大部分的人都是:他们的生命被扼杀。

评分

【实体书】在看之前完全不知道有这件事,但也并没有过于惊讶。因为有突出影响、因为名字与什么激进分子相近、因为反映了真实、因为没有低下头……被焚书的作者们,有的骄傲自豪、有的胆战心惊、有的莫名其妙;多少人流亡海外,籍籍无名就此而终,又有哪些人早已自我审查面向“光明”,尚能面对此事谈笑风生?一本以书为索引,讲述作者和历史相关生涯的书。不是故事,又因满目陌生而仿佛是虚构。

评分

这种书为什么要再版?再版就算了,为什么要用单是目录的翻译就能把人笑死的台版?

评分

和平年代的作家多有风格,鲜有个性。反倒是在战争和动荡的时代,一个作家身上的光明与阴暗,以及他趋向光与暗的可能性,会被历史催逼出来,让后人看得一目了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