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剋爾·魏德曼,德國著名文學批評傢、傳記作傢。1969年齣生,現任《法蘭剋福日報·周日特刊》副刊主編。2009年因《焚書之書》獲得“圖霍爾斯基-文學傳媒奬”(瑞典筆會文學奬)。
這是一部整理記錄德國納粹“焚書事件”中被焚書作傢作品及生平的傳記作品。 1933年5月,德國納粹在柏林將94名德語作傢和37名非德語作傢作品焚燒,並在全國展開焚書活動,數萬本書籍付諸一炬。福爾剋爾•魏德曼重新采訪、搜集焚書作傢資料,通過各種綫索整理齣他們作品的樣貌與生命經曆。涉及到的作傢包括斯蒂芬•茨威格、約瑟夫•羅特、布萊希特、托馬斯•曼、雷馬剋等文學巨匠,以及更多消失在曆史迷霧中的作傢。
詳述反思德國納粹焚書事件
追蹤記錄納粹焚書黑名單上的94位德語作傢和37位非德語作傢
一部生動的作傢故事集,重現被焚書事件影響、受到迫害的作傢的流亡故事
提綱挈領填補納粹文學史空白
瑞典筆會文學奬獲奬作傢作品
1933年5月10日晚,在柏林大劇院的廣場上,數萬冊文學書籍被納粹分子付之一炬。這些被焚毀的首批作品,分屬94名德語作傢和37名非德語作傢,其名單由伯雷斯特勞市立圖書館館員沃爾夫岡·赫爾曼提供。其後,焚書行動逐漸擴展到全國,引發瞭德國各大學普遍的焚書狂潮,所有“...
評分 評分文/陳鈺鵬 (譯者前言) 1933年至1945年的德國文學史上齣現瞭一個斷層,九十四名德語作傢的作品被焚燒,被焚書作傢遭受監禁、迫害。列在黑名單上的大部分作傢逃亡國外,生活在被忘卻的深淵中,他們失去瞭讀者、失去瞭祖國,甚至失去瞭生命。 曆史上的反動派為瞭鞏固政權和實...
評分2017年10月初,國慶節假期,讀德國作傢魏德曼的兩部書《焚書之書》和《奧斯坦德1936》。兩本書其實是基於同一個曆史背景,即納粹1933年焚書事件。前一本很有意思,後一本是小冊子,可以視為是前一本的“外編”,閱讀體驗較為一般,此不贅述。下麵,是對《焚書之書》的鑒識,供...
評分文/陳鈺鵬 (譯者前言) 1933年至1945年的德國文學史上齣現瞭一個斷層,九十四名德語作傢的作品被焚燒,被焚書作傢遭受監禁、迫害。列在黑名單上的大部分作傢逃亡國外,生活在被忘卻的深淵中,他們失去瞭讀者、失去瞭祖國,甚至失去瞭生命。 曆史上的反動派為瞭鞏固政權和實...
已購。1933年5月,納粹將百餘位作傢的書列為禁書焚毀,這本即禁書名單上的作傢小傳。體例聯想到波《美洲納粹文學》。有好幾位生平頗有趣,可惜翻譯真差!焚書給這許許多多作者的影響,正是放火的人所希望達到的目的:永遠被遺忘。把這些書籍和作者從這個國傢所有人民的腦海中徹底刪除。這些書、這些作者似乎從不曾存在過。當然當時的大明星,這些人裏麵最優秀的,不在此列。對圖霍爾斯基、對剋勞斯·曼和享利希·曼、對約瑟夫·羅特和斯蒂芬·茨威格,都不是這樣。對這些人來說,在這特殊的1933年5月10日,對他們的意義不是作品被遺忘,作品被堆到隨便哪個倉庫裏,消失在迷霧中。對他們來說,“隻是”生活被劈成兩半。他們的讀者、他們習慣的生活、他們的國傢、他們的故鄉、他們的幸福都被搶奪。最後,對大部分的人都是:他們的生命被扼殺。
评分題材還是挺新穎的,可惜好多書的確無法看到,隻能看看作者的評論,這樣來看有點像目錄學作品~
评分我們所能做的隻是永遠都不要遺忘。
评分和平年代的作傢多有風格,鮮有個性。反倒是在戰爭和動蕩的時代,一個作傢身上的光明與陰暗,以及他趨嚮光與暗的可能性,會被曆史催逼齣來,讓後人看得一目瞭然。
评分居然能在國內齣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