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之死的标本意义

阿Q之死的标本意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法律出版社
作者:张建伟
出品人:
页数:397
译者:
出版时间:2017-6
价格: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11899927
丛书系列:天下系列
图书标签:
  • 法律
  • 法学
  • 法学文化
  • 文化
  • 张建伟
  • 历史
  • 随笔
  • 社会学
  • 鲁迅
  • 阿Q正传
  • 文学批评
  • 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社会批判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经典名著
  • 标本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作者继《法律稻草人》之后又一部关于法律学术、法学教育以及司法实践的一系列精品短文合集。作者通过《聊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阿Q正传》等在中国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别样的法律世界。本书收纳的文章或借题阐发作者的法律观点,或针砭时弊,但都格守学术界限,阐释法律精神,言短意长,点到为止,隽永中饱含深趣,是比较难得的法律人文读物。

作者简介

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1966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1989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学院,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2000年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获得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7年供职于zui高人民检察院。2000年至2003年执教于中国政法大学。著有《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刑事司法体制原理》《刑事司法:多元价值与制度配置》《论检察》《证据的容颜 司法的场域》等法学专著,以及《刑事诉讼法通义》《证据法要义》等教材。学术随笔结集为《法律皇帝的新衣》《法律稻草人》《羞于称博士》等。

目录信息

目 录
卷一 掀开墨纸惊淋漓
阿Q之死的标本意义
窦娥的“二度被害”
卷一 透过《聊斋》看司法
《席方平》:阴曹地府的劣质司法
《冤狱》:典型的中国式冤案
《胭脂》:凶杀引出的连环错案
《梦狼》:司法官僚制的成因
《诗谳》:司法官的断狱本领
卷三《水浒传》的法律世界
一窥《水浒传》的法律世界
再窥《水浒传》的法律世界
三窥《水浒传》的法律世界
四窥《水浒传》的法律世界
五窥《水浒传》的法律世界
卷四 既然开卷就有益
瞎闹天宫
《三国演义》二题
《儒林外史》三题
包公三题
《无声戏》之避祸反生疑
贾雨村怎样断的葫芦案?
秦琼卖马
缘何错斩崔宁
小心清官
敬惜官声
刽子手四则
卷五 闲日闲书闲心情
闲来把卷,把流光暗送
这些书,你千万不要读
老舍与其作品人物的悲剧命运
遣兴一读法律小说
司法谋略与米里哀主教的疑问
从侦探小说看诉讼证明
从侦探小说再看诉讼证明
辩护律师陷害当事人:文学想象的一例
点金成石:犯罪小说杰作改编的一例
卷六 世间若无明眼人
我为何认为韩寒是伪作家?
韩寒的“玩笑”
围方救不了韩
搅浑水帖
验证韩寒的两块试金石
不倒翁的社会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张老师的文笔不错,但是本书的后半部分有点过于愤青的感觉,还有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撕韩寒。说实话,读者其实是带着一种拜读学术著作的心态来读此书的,但是看到很大篇幅的撕逼文章,有一种大失所望的感觉。但本书的前半部分写的确实很不错,让人读后有所启发,并与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结合起来,非常生动有趣。本书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每一部分的开头,老师都会引用一些有意义的诗词,以及自己也会写一些打油诗,非常有趣。还有开头的作者简介也非常有意思。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随手写了些感想,关于阿Q、关于窦娥、关于聊斋和水浒……写了很多,也没有离开我喜欢的刑事诉讼法。其实用今天的法治思维去看待另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刑事司法,就是在强行找联系吧。你让万民景仰的包青天不刑讯逼供是不可能的,你让官府侦控审分离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谈什么证据链,那就更不可能了。古人不懂程序正义,他们只盼望有个清官。他们寄托在人身上而不是法身上的幻想最终只能是幻想。人都是有弱点和局限性的,虽然法也有吧,但是法至少能提供一个尺度,没有制度约束的人还是比较随性的。而中国法律题材文学作品总是在夸大人的作用,并没有想过一大堆冤狱不过是同一冤案的自我复制这不是某些裁判者的问题。文学作品是可以对现实世界发生影响的,就好像“普法栏目剧”如果少一些法律解读上的bug,也是个很好的法制宣传片。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随手写了些感想,关于阿Q、关于窦娥、关于聊斋和水浒……写了很多,也没有离开我喜欢的刑事诉讼法。其实用今天的法治思维去看待另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刑事司法,就是在强行找联系吧。你让万民景仰的包青天不刑讯逼供是不可能的,你让官府侦控审分离也是不可能的,如果谈什么证据链,那就更不可能了。古人不懂程序正义,他们只盼望有个清官。他们寄托在人身上而不是法身上的幻想最终只能是幻想。人都是有弱点和局限性的,虽然法也有吧,但是法至少能提供一个尺度,没有制度约束的人还是比较随性的。而中国法律题材文学作品总是在夸大人的作用,并没有想过一大堆冤狱不过是同一冤案的自我复制这不是某些裁判者的问题。文学作品是可以对现实世界发生影响的,就好像“普法栏目剧”如果少一些法律解读上的bug,也是个很好的法制宣传片。

评分

2018年3月。文明之认知,往往受限于时空的阻隔。旧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尤其如此。本书从阿Q故案漫漫溯起,择篇定目即生张力。阐其文化,而发学术、教育以及司法实践。六卷取材既详且实,笔意灵动,时而推云划水,择机力透纸背,传统名篇的法治价值皆得翻面掀出。卷末由古典东方而兼及当代、域外,彰显“不隔”,堪赏大方。

评分

作者是被刑事诉讼法耽误的打油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呀……额,还是那篇书名同题论文最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