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与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院长。著有《作为他者的宗教——近代中国的政治与宗教》(博扬文化,2016年)、《中国の「近代」を問う——历史・記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汲古书院,2014年)、《近代中国の宗教、結社と权力》(汲古书院,2012年)、《近代中国の革命と秘密結社——中国革命の社会史的研究(1895-1955)》(汲古书院,2007年)等。
历史写作是将不在场的事物呈现给读者,是一种代理表象行为,因此,书写者需要时刻叩问自身的有限性。本书收录了作者近15年22篇长短文,展示了从社会史、心性史(记忆研究)、概念史三个角度切入历史的可能性,既是作者实践其“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叙事的实录,也是了解当代新史学的一面镜子。
在西语中,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öffentlich Meinung/opinion publique)作为整词出现于17世纪,及至18世纪后半叶逐渐成为一个主导性的政治—社会概念。在西欧世俗化过程中,由于人从神的永恒的普遍秩序被抛入具有偶然性的时间世界,“公共”是在流动的、碎片化的不安定...
评分在西语中,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öffentlich Meinung/opinion publique)作为整词出现于17世纪,及至18世纪后半叶逐渐成为一个主导性的政治—社会概念。在西欧世俗化过程中,由于人从神的永恒的普遍秩序被抛入具有偶然性的时间世界,“公共”是在流动的、碎片化的不安定...
评分在西语中,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öffentlich Meinung/opinion publique)作为整词出现于17世纪,及至18世纪后半叶逐渐成为一个主导性的政治—社会概念。在西欧世俗化过程中,由于人从神的永恒的普遍秩序被抛入具有偶然性的时间世界,“公共”是在流动的、碎片化的不安定...
评分在西语中,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öffentlich Meinung/opinion publique)作为整词出现于17世纪,及至18世纪后半叶逐渐成为一个主导性的政治—社会概念。在西欧世俗化过程中,由于人从神的永恒的普遍秩序被抛入具有偶然性的时间世界,“公共”是在流动的、碎片化的不安定...
评分在西语中,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öffentlich Meinung/opinion publique)作为整词出现于17世纪,及至18世纪后半叶逐渐成为一个主导性的政治—社会概念。在西欧世俗化过程中,由于人从神的永恒的普遍秩序被抛入具有偶然性的时间世界,“公共”是在流动的、碎片化的不安定...
包涵着作者对于新史学和社会史、社会文化记忆的理解,有着很强的学术性。文中大谈“主义”与“话语”,单方面的强调主义问题和理论特征,有些不妥。
评分方法&记忆&概念,支离破碎的理论片断,行文经常让人感到跳跃。 “不时有学生问我:‘老师,您为什么只写论文,不出版著作?’闻之语塞。” “体例的统一和纠错工作均交由我的学生分工完成,看下次谁还敢说老师为什么不出版著作。”
评分大多以序与小文为主
评分按需。
评分研究的问题都是好问题,把论文大概还有一半是序言什么的揉在一起,很莫名其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