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江,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與曆史學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院長。著有《作為他者的宗教——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宗教》(博揚文化,2016年)、《中國の「近代」を問う——曆史・記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汲古書院,2014年)、《近代中國の宗教、結社と權力》(汲古書院,2012年)、《近代中國の革命と秘密結社——中國革命の社會史的研究(1895-1955)》(汲古書院,2007年)等。
曆史寫作是將不在場的事物呈現給讀者,是一種代理錶象行為,因此,書寫者需要時刻叩問自身的有限性。本書收錄瞭作者近15年22篇長短文,展示瞭從社會史、心性史(記憶研究)、概念史三個角度切入曆史的可能性,既是作者實踐其“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敘事的實錄,也是瞭解當代新史學的一麵鏡子。
在西語中,公共輿論(public opinion/öffentlich Meinung/opinion publique)作為整詞齣現於17世紀,及至18世紀後半葉逐漸成為一個主導性的政治—社會概念。在西歐世俗化過程中,由於人從神的永恒的普遍秩序被拋入具有偶然性的時間世界,“公共”是在流動的、碎片化的不安定...
評分在西語中,公共輿論(public opinion/öffentlich Meinung/opinion publique)作為整詞齣現於17世紀,及至18世紀後半葉逐漸成為一個主導性的政治—社會概念。在西歐世俗化過程中,由於人從神的永恒的普遍秩序被拋入具有偶然性的時間世界,“公共”是在流動的、碎片化的不安定...
評分在西語中,公共輿論(public opinion/öffentlich Meinung/opinion publique)作為整詞齣現於17世紀,及至18世紀後半葉逐漸成為一個主導性的政治—社會概念。在西歐世俗化過程中,由於人從神的永恒的普遍秩序被拋入具有偶然性的時間世界,“公共”是在流動的、碎片化的不安定...
評分在西語中,公共輿論(public opinion/öffentlich Meinung/opinion publique)作為整詞齣現於17世紀,及至18世紀後半葉逐漸成為一個主導性的政治—社會概念。在西歐世俗化過程中,由於人從神的永恒的普遍秩序被拋入具有偶然性的時間世界,“公共”是在流動的、碎片化的不安定...
評分在西語中,公共輿論(public opinion/öffentlich Meinung/opinion publique)作為整詞齣現於17世紀,及至18世紀後半葉逐漸成為一個主導性的政治—社會概念。在西歐世俗化過程中,由於人從神的永恒的普遍秩序被拋入具有偶然性的時間世界,“公共”是在流動的、碎片化的不安定...
序言集。
评分序言集。
评分跳讀。
评分按需。
评分序言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