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
导演、制片人、作家。
生于1970年,山西省汾阳人。
1993年入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
【理想国·贾樟柯作品】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
问道——十二种追逐梦想的人生
发表于2025-04-10
贾想II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贾樟柯电影作品的好,倒没什么可说的,值得一提的是贾的文学素养,比我料想的高许多。极少看导演的文字作品,在电影世界,我以为作品是作品,人是人,应分开评价,我更关心作品本身。若非朋友相赠,大概不会翻看。《贾想》1、2,大抵看得出贾的创作轨迹,这倒是次要,我看出的...
评分 评分前几天看贾科长的《小武》,有一幕在我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昏暗的舞厅里,伴着《爱江山更爱美人》,小武搂着梅梅,跳着时兴的舞蹈,忽然镜头一转,社会的边缘人小武仿佛成了快意潇洒的令狐冲,与各路朋友推杯换盏,这在一部极端写实的电影里宛若神来之笔,把我们的眼睛定在一...
评分贾想的第二本,看封面是以年代为区隔(2008-2016),读了一会,发现不仅是年份变了,内容也变了,文艺怀旧,忧郁感伤。贾导曾想过当诗人,写过小说,写过剧本,他的语言不仅是文学的,还是充满哲思的。借用许知远的一句话:他的谈话与书写能力甚至比镜头语言更有力量,艺术家的...
评分读《十年一觉电影梦》,能感到说话的人老实、谦逊、真诚,却也能感觉到李安把自己藏得很深,你感觉不到他的ambition,情绪的起伏,一切都是时运使然。他讲的更多是行业经验。 而贾樟柯这本手记,则是观点、个性皆鲜明,非常在乎读者体验、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文章”。这包括他起...
图书标签: 贾樟柯 电影 随笔 艺术 理想国 电影人 传记 2018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贾樟柯在2008到2016年间的文章、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宿。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放下摄影机,拿起笔,烟雾氤氲中,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细节、对抗遗忘和反思历史的初衷。
◎作品看点
延续《贾想I》的深刻思索,更多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不一样的动物”贾樟柯、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殊荣获得者,用电影去面对:无论哪一个时代,所有人都要经历的那些不可回避的艰难时刻。
贾樟柯说:“我所处的时代,满是无法阻挡的变化。拿起摄影机拍摄这颠覆坍塌的变化,或许是我的天命。”“行走和遐想,会帮我们清空身外之物,发现自我之小。持续的学习和思考,一直在帮助我压抑自我的膨胀。”
贾樟柯的最佳时刻,不是来自他的深思熟虑,而是他的敏锐与穿透力,他能意识到崭新的时代情绪,并且准确、迅速地表达它。——许知远
2000 年我正式回国定居,赶上贾樟柯在拍《站台》。他半夜三更把我和阿城叫过去,看他新剪出来的这部电影。那是夏天,马路上热得走几步汗都黏在一起。此后我陆续看他第三部、第四部、第五部电影——最近看到的就是《三峡好人》——我有幸能看到一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和此后十年之间的作品。——陈丹青
“邮政绿”皮面软精装设计,适合随身携带,细细品读“柯长”对电影艺术、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许知远是科长最好的知音,他的一句话切中了要义——贾樟柯带着他的县城经验,从容进入了世界,而我一开始就想象着世界经验,却发现自己找不到落脚点。一个人的成功,或许多半是从对自己的真正重视开始的
评分科长的文笔 有时是个兼具知识分子反思的大艺术家 有时是个闲来无事成天怀旧的中年人 有时是个平庸从众的小镇青年 尽管书里很多话说得在理 说得戳心 作为多年老粉的我 爱之深责之切 坚持认为 这十年只拿出天注定和山河故人 (何况并不惊艳 不过是成名的惯性) 实在是无足道矣
评分比贾想1兑水不少,各报刊杂志短文加上一些微博文集合,干货太少
评分下个十年是中国文艺创作(尤其包括电影)的拐点,也是贾樟柯个人创作的拐点,沉入地心很难,飞向太空更难,原地生根发芽成长也很难,而时间是不等人的。
评分有时更喜欢“贾作家”。
贾想II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