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井忍(Yoshii Shinobu),日籍华语作家,现旅居北京。毕业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经济新闻编辑。
现专职写作,著有《四季便当》、《东京本屋》,审校有“MUJI轻料理”丛书等。作品亦见于《知日》、《读库》、《 鲤》、《南方周末》、《城市画报》等报刊媒体。
发表于2025-02-02
东京本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最初一点计划也没有想要买这本书来读,我以为它是“日本你不可不去的50家书店”那类蜻蜓点水式tips图书,我很怕花钱买这种读完只记住一堆牌子和店名的书。 买,是因为岁末年初小琳姐无意中一句话,她说,16年出版的书里《东京本屋》还不错的。一下子就动心了。因她的品味一向很...
评分书之书当然很多,不过像本书这样,关注书店经营而能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却是不多。固然书中讲到的都是东京的书店(本屋),但将其比照中国的书店,也有许多足可借鉴。以下是个人的归纳。 在东京,创新型的书店业实在是个小圈子。作者所探访的这10家本屋和2家书业相关实...
评分 评分 评分约一个星期前,在豆瓣上逛到《东京本屋》这本书,评分挺高,内容是关于东京的书店,于是马上到京东下单,迫不及待看了起来。连续几天晚上都在看这本书,看完觉得有必要写写关于这本书的读后随笔。 一直对日本这个国度很感兴趣,尤其是日本的书店。在关注的几个关于日本的微信...
图书标签: 书店 日本 日本文化 日本文学 关于书的书 文化 吉井忍 生活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书店给人的心理上的面积,比实际上的面积大很多。”
评分本来是没想读这本书的,因为太郑重其事了一点,而且讲的还是东京的书店——与我何干?但真正看过之后,总在脑海里的是小时候家附近一个面积不足五平米的租书铺子,书总共也没有很多,但里面的一本本书陪我度过了好几个独自在家百无聊赖的暑假。本来嘛,就像书里采访的今野书店一样,我们每个人身边可能都有(或者应该有)这样一个便利的“异世界”连接口,走进去,随意挑一本,就可以去体会不一样的生活。这本书,介绍的不是东京一家家“精品”书店,而是一种随时都有书在场的生活方式——我以前有过,我现在、以后还想有。
评分本来是没想读这本书的,因为太郑重其事了一点,而且讲的还是东京的书店——与我何干?但真正看过之后,总在脑海里的是小时候家附近一个面积不足五平米的租书铺子,书总共也没有很多,但里面的一本本书陪我度过了好几个独自在家百无聊赖的暑假。本来嘛,就像书里采访的今野书店一样,我们每个人身边可能都有(或者应该有)这样一个便利的“异世界”连接口,走进去,随意挑一本,就可以去体会不一样的生活。这本书,介绍的不是东京一家家“精品”书店,而是一种随时都有书在场的生活方式——我以前有过,我现在、以后还想有。
评分今年想要推荐给全世界的第二本书,这本书其实不止在讲书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护,在各行各业都有通用之处。作者问出了受访的每家书店为了卖出一本书所做的努力,为了创造这样的商业活力,让这个产业延续所做的一切——书店贩卖的是与书相遇的机缘、是独特的选书品味,书店要对顾客传达讯息…但所有的情怀、个性和趣味若失去了商业活力的支撑,最后都是要凋敝的。就像吉井忍在书末写下的疾呼:「小书店是要当地人来培养和支持的,否则书店消失时,你我连感慨的资格都没有。」幅允孝和内沼先生两篇尤其值得读一读。
评分特别用心的好书,不止是讲书店,还讲了陈列,每家书店的理念,以及读者和书店的关系,包括店员,主理人的日常和风格,感觉像个小书店的生态调查,文笔也很好。
东京本屋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