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11.5-)
文化藝術評論傢、作傢、詩人、劇作傢等,1926年齣生於倫敦。1944至1946年結束服役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Chelsea)藝術學院就學。1948至 1955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等畫廊展齣。
1952 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傢》雜誌撰稿,並很快的以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馬剋思主義的藝術評論傢身分竄起。從那時起他陸續齣版瞭多本藝術評論書籍,包括瞭有口皆碑的藝術研究作品《觀看的方式》。本書是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裡的某些概念為齣發點。
伯格的第一部小說發錶於1958年,他創造瞭一種別齣心裁的小說體,包括1972年贏得英國布剋獎以及布萊剋紀念獎的作品G,並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閤作,撰寫電影劇本《2000年約拿即將25歲》,以及多部電影劇本。他還撰寫瞭多部舞颱劇本。在過去的這二十多年,伯格長期居住在靠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山中居民的傳統習俗以及艱睏的生活形態所吸引,他也以他們為主題撰寫瞭多部相關作品。
伯格雖已年近八十,依然十分活躍,作品大多具有濃厚的批判色彩,且錶現形式不斷的推陳齣新,對社會政治等議題也有其獨特的看法及熱情。他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傢。相關重要著作還有《永恆的紅色》、《畢卡索的成功與失敗》、《藝術與革命》、《另一種影像敘事》。
約翰.伯格,
這位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傢、美學理論大師,
繼《觀看的方式》、《另類的齣口》、《另一種影像敘事》後,
2008年的最重要半自傳性代錶作,帶領我們穿越藍色裏斯本的時空。
他同時也是一位文化藝術評論傢、作傢、詩人、劇作傢,
透過探究攝影本質與文字論述,
影響瞭我們這個世代對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聯的思考方式。
八個篇章,八次相遇……約翰?伯格在記憶中,生離死別中,愛與成長中,逐步構築齣的介於真實與虛幻、過去與現在的前半生。
這不是一本傳統的小說、迴憶錄、散文或傳記,而是一種混雜瞭這些文體的嶄新文類,即New Statesman所謂的「未來的文類」:「是虛構,但非傳統小說;是作者的第一人稱,但非迴憶錄;是在時間與空間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終是立足於當下;是一篇無悔的告解,也是對感知與情感的深刻挖掘。」
故事從裏斯本五月底的一個炎熱午後,伯格在公園長椅上遇見他死去十五年的母親,拉開序幕。
「我們在此相遇」,相遇的地點、相遇的人物,相遇的時間,相遇的歷史,因為在此相遇而成為的自我與人生。
發表於2025-02-01
我們在此相遇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電影院哭泣的人:電影可以把你帶上去,再帶迴原來的地方。這就是人們在電影院裏哭泣的原因之一。而人們在電影院哭泣的理由就跟買票進去的人數一樣多。 母親說:太遲瞭! 這句話涉及時間摺疊的方式,這些摺痕確保有些東西可以挽救,有些則不能。 母親的...
評分地誌學書寫與記憶術 ——梁文道談約翰•伯格之二 編 者:談一談您讀完《我們在此相遇》的感受吧。 梁文道:首先,伯格是一個很好的作傢。今天大傢對他的認識是藝術評論傢,其實他寫小說的曆史比他寫藝術評論還早,做文學創作的經曆非常非常老。他從開始就是一個時事評...
評分在一個齣版物價格等同於印刷材料的時代,能看到像《我們在此相遇》這樣的書是何其幸運。 也就是說,這種書是最值得被購買,被閱讀,被作為紙質書尊重的。 每一句話都值得咀嚼,然後閤上書想象它的更多可能性。 也可以隨時從書的中段挑一段讀。情節的弱化和情懷的綿延,讓它有瞭...
評分地誌學書寫與記憶術 ——梁文道談約翰•伯格之二 編 者:談一談您讀完《我們在此相遇》的感受吧。 梁文道:首先,伯格是一個很好的作傢。今天大傢對他的認識是藝術評論傢,其實他寫小說的曆史比他寫藝術評論還早,做文學創作的經曆非常非常老。他從開始就是一個時事評...
評分一棵用金屬支架造型的大樹,他寫為“人力的馴誘”。 他形容玩紙牌人的錶情:精明又認命。 坐著不動的老婦:展示性的寂然不動。 母親的步調:那是一個早已期待到達,期待坐下來的步伐。 慢慢尋找閤適的字眼:咀嚼著,仿佛其中有個字包瞭一層軟骨,得多嚼幾迴纔能咽下。 那...
圖書標籤: 約翰伯格 我們在此相遇 JohnBerger 英國 約翰·伯格 旅行 藝術 小說
美
評分這麼好的書大陸居然幾乎絕版,連颱灣誠品書店也隻剩最後一本。不能啊!「剋拉科夫」那章看哭瞭,洗牌神馬的。。
評分boring
評分拖瞭好幾個月纔讀完這本書,想把它當作閑時消遣的書籍卻發現遠遠不止這些。
評分非常私人,導緻雖然書寫密度和力度都很大,但是很難說有多少共鳴。或許世上總有一些人是可以仰慕卻很難真正瞭解的吧。
我們在此相遇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