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John Berger,1926- ),小說傢,畫傢,藝術史傢。1926年齣生於倫敦。1946年從軍隊退役後進入Central School of Art和Chelsea School of Art in London學習。1948至1955年以教授繪畫為業,曾舉辦個人畫展。 1952年,開始為倫敦的New States man雜誌撰稿,迅速成為英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傢。此後他更有多部藝術專著和小說問世。最近30年,伯格生活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一個法國小村莊中,山民傳統的生活方式令他著迷,並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在西方,約翰•伯格被認為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藝評傢、作傢和公共知識分子。《每日電訊報》問:“今日,還有誰能如約翰•伯格一般,這樣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看待藝術,看待藝術與時間、與景觀、與社會生活呢?”
本書是約翰•伯傑的代錶性文集,就涵括的時間範圍、書寫類型和陳述主題而言,都是最廣泛的一本。鎖定這本文集的關懷主題,則能對他作品的發展脈絡有所理解。
讓我們清楚看齣,是哪些力量在背後驅動他的大多數作品,不管是哪種媒材和類型。愛與激情、死亡、權力、勞動、對時間的體驗,以及當前歷史的本質:這些貫穿本書的主題,不僅是伯傑作品的關切重點,也是當代最迫切的緊要事務。
旅行和遷徙,夢,愛與激情,死亡,做為一種行動和創作的藝術,以及語言工作和體力勞動之間的關係。與藝術作品、藝術功用,以及藝術生產工作有關的主題,為伯格的文集提供瞭一個自然焦點。
影響深遠的〈立體主義的時刻〉,具體示範瞭馬剋思主義研究取嚮的靈活彈性、無遠弗屆,書寫的不隻是布拉剋、雷捷、畢卡索和葛利斯,還包括這世界在二十世紀初聚閤在一種神奇的許諾感之下的那個不可思議的時刻。本書收錄瞭這篇文章,做為第六部〈藝術創作〉的重點。
而有關說故事和語言的主題,在伯格的人生和作品裡,則是一種更加無所不包、更加漫射擴散的關懷。第二部〈離傢〉,引介瞭旅行、流亡和遷徙這三個題材;這些反思在接近文集尾聲的〈未竟之路〉裡,繼續綿延。
第四部〈愛的ABC〉裡的所有文章,全都展現齣伯格對藝術創作和特定畫作的關注,探討瞭一係列藝術傢獨特的愛與激情經驗,而〈史特拉斯堡之夜〉一文,則是記錄瞭伯格在創作電影劇本《世界之中》時,對於激情的種種想法。
五篇素材不同、情境迥異的文章,組成瞭談論死亡的〈告別照〉;在每一篇裡,我們都可清楚看齣,死亡不隻是屬於過去――埋葬死人的永遠不是死人――也屬於現在和未來。
從文藝復興到廣島原爆,從博斯普魯斯到曼哈頓,從法國小村的木雕工匠到哥雅、杜勒和梵榖,從愛與失落的私人體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政治大變動,這本書鼓勵我們,以如同作者般的廣度、勇氣和強烈道德感,去看待這個世界。
發表於2024-11-04
觀看的視界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一 約翰伯格的書,這是讀過的第三本。第一本是《看》,第一篇描寫動物和人的關係的文章就把我秒殺瞭。關於此本書,已經有寫文章專門談過,這裏就不再贅述。很多的時候,我覺得,約翰伯格的書可以拿來背誦。第二本是他的成名作《觀看之道》,先看瞭一半的英...
評分這條街的樹木在盛夏的半空連接成道道拱門,兩邊一層房子臨街的窗戶統統被鑿開,粗拙的鐵藝圍欄勉強圈齣瞭庭院,灰空間的過渡在這裏絲毫不起作用,商品將生活洶湧地帶上街頭。它暗示著這必定是條暮年的街道:血糖儀、血壓計、無糖食品……人們把蔬菜、水果、成箱的牛奶、鹵味和...
評分正是在這樣荒涼的自然環境裏,我們遭遇美。這遭遇究其本質是不期然的、無法預料的。風平浪息,海水從土灰變成寶藍;雪崩後滾落的巨石下長齣小花;破敗小鎮的上空升起月亮……無論我們是如何遭遇美,美始終是個例外。這正是美打動我們的原因。 ...
圖書標籤: JohnBerger 視覺文化 約翰·伯格 藝術 美學 藝術 英國 視覺文化理論
暢快淋灕的深邃感性。
評分對世間種種現象,細緻又敏銳地洞察捕捉,持續地將思考轉化為文字,藉以個人經驗的發錶分享與大眾産生聯係,進而得以推進社會現實改變的産生。不知是譯法還是伯格行文風格的關係,部分段落略顯晦澀難懂,但時至今日看來眾多觀點尖銳犀利,不落於時代,極具衝擊力和影響力。
評分沒看懂……比《觀看的方式》駁雜多瞭
評分隻可惜,太匆忙……
評分喜歡這本勝於《觀看之道》,如果說《觀看之道》是伯格的皮的話,《觀看的視界》就是伯格的肉,後者顯然更貼近藝術,匯聚瞭伯格對藝術的洞察力,更直觀也更本質。
觀看的視界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