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一九二五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一生共写了十九部长篇小说和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代表作有《喧哗与骚动》(1929)、《我弥留之际》(1930)、《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去吧,摩西》(1942)等。一九四九年,福克纳因“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发表于2024-11-21
我弥留之际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看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一个感慨是人类真实的历史进程或许都是像书中这类乌合之众谱写的。人民委琐、狭隘、自私、各怀鬼胎、渎神、淫荡、懒惰,然而推动历史前进。而那些自称“伟光正”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历史的主角,他们只是历史的僭君罢了。 ps :福克纳的...
评分想起读福克纳,也是和人聊起中文翻译,觉得中译本福克纳的书名和原文相比都颇具诗意,比如《喧嚣与骚动》,比如这本《我弥留之际》。粗鄙如我,条件反射的直译自然是《当我躺着等死的时候》,因此便对这本书的内容有着格外好奇。从这本书开始读福克纳,也是因为它看起来只有200...
评分听闻福克纳的大名已久,这是第一次读他的小说。震撼,确实不一样,填充了我对文学认真的另一个空白。 难怪余华和莫言都说很受福克纳影响,他的小说确实和我们平常看到的不太一样。一些伟大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悲惨世界》,都是凭其宏大的叙事反应了一...
评分生与死向来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的诸多大家也都不遗余力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倘若生的尽头是死,那么死的尽头又是什么?对一个人来说,死亡是毁灭还是重生?是逃避还是救赎? 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就探讨了这一问题:女主人公本德伦...
评分我的父亲告诉我,人活在这个世上的理由就是为长久的死亡做准备。 生命因为死亡而真实,因为真实而孤独。因为孤单也才有百转千回的凄恻、悲怆。 与科拉之类相比,或若艾迪才是活在真实的生命当中。 语言,被赋予的意义。意义背后是极大极深的黑暗空洞。空洞尽出是难以抑制、无法...
图书标签: 威廉·福克纳 美国 美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译本 外国文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小说之一,出版于一九三〇年,令福克纳一举成名。小说由五十九节内心独白构成,多视角讲述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为遵守对妻子的承诺,率全家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的“苦难历程”。整整十天的行程灾难重重:大水差点把棺材冲走,拉车的骡子被淹死,大火几乎将遗体焚化。结果长子失去了一只脚,老二因放火上了人家的谷仓而坐牢,三子失去心爱的马,女儿打胎不成却反遭药房伙计的欺辱,弱智的小儿子也没得到渴望的小火车,而本德伦却装上了假牙并娶回了一位新太太。整部小说构成一幅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贫穷、落后和传统的道德观念遭遇挑战的真实图景,并隐喻了现实人生的重重苦难。
荒诞不经的,内容和翻译都很好,意味深长,枯枝败叶的味道好像来自于此
评分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称《奥德赛》的真正现代性在于奥德修斯的航程是人类真实生活的镜像:如果史诗英雄的世界是高歌猛进的,那么奥德修斯及其反映的真实人类世界布满了苦难、贫困、堕落、恐怖、欺骗,人被它淹没,无从躲避。《我弥留之际》是一个祛魅且更糟糕的奥德修斯之旅,因为人物从多智的英雄奥德修斯,堕落成愚蠢、疯狂而平庸的本德伦一家,而这不正是人的真实境况么?但是生存就是这样的劳累,每一个人好像不挣扎便活不下去。甚至阅读都成为一种劳累。
评分They endured.
评分最让人恶心的文学人物出现了。如果说的话好像只能说出和封底差不多的故事概括,这么说好像显示不出来有多让人恶心。是那条混浊冰冷的像静止了一样的河流,是火苗像下雨般落在身上的那场火灾,是水泥、马、十块钱、火车和香蕉,是棺材里的女人说他已经死掉了。
评分荒诞不经的,内容和翻译都很好,意味深长,枯枝败叶的味道好像来自于此
我弥留之际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