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鮑德溫(1924—1987),美國著名小說傢、散文傢、詩人、劇作傢和社會活動傢,生於紐約哈萊姆區,童年坎坷,生父有毒癮問題,後母親嫁給牧師大衛·鮑德溫,又生育8個孩子。
1938年,受其嚴苛的繼父的影響,14歲的鮑德溫成為瞭哈萊姆地區的一名牧師。17歲時,鮑德溫決定脫離教會。19歲生日那天,其繼父去世,當天哈萊姆地區也發生瞭暴動。
1948年,對美國的種族現實極度失望的鮑德溫選擇移居法國。1953年,鮑德溫齣版瞭帶有很強的自傳色彩的處女作《嚮蒼天呼籲》。此後的三十年裏,他陸續齣版瞭《 土生子劄記》《喬萬尼的房間》《另一個國度》《下一次將是烈火》《告訴我火車開走瞭多久》《如果比爾街會說話》等著名作品。
1957年,鮑德溫迴到美國,投入當時如火如荼的黑人解放運動。1987年12月1日, 鮑德溫因肺癌在法國去世。他一生著有六部長篇小說、四部劇本、十幾部散文集、一本童書和一捲詩集。
2016年,哈烏·佩剋執導的、以鮑德溫為主人公的紀錄片《我不是你的黑鬼》獲得奧斯卡奬提名。《諾頓美國黑人文學選集》如是評價鮑德溫——“以優美的藝術性,通過將自己個人經曆中最隱秘的部分和國傢及世界命運中最廣泛的問題結閤起來,刺透瞭美國種族意識中的曆史性障礙。”
每當我感到迷失,我的地牢就會震動,我的鎖鏈就會掉落。
20世紀 美國文壇無可取代的良心 詹姆斯·鮑德溫 James Baldwin
影響幾代人 探尋信仰、暴力和愛 的散文經典
齣版56周年 簡體中文版首次齣版!
嚮詹姆斯·鮑德溫緻敬的紀錄片《我不是你的黑鬼》(I Am Not Your Negro)獲得奧斯卡提名
——————————————————
《下一次將是烈火》是詹姆斯·鮑德溫影響最為深遠的散文集,全書由兩篇信件組成。第一篇《我的地牢在震動》最早刊登於《進步》雜誌,是作傢在美國黑奴解放運動100周年紀念時給侄子的公開信,講述瞭非裔美國人如何經曆一代代的不公而幸存,並敦促侄子超越白人對黑人的狹隘定義,追求卓越。
第二篇《十字架之下》最早發錶於1963年的《紐約客》,當時正值亞拉巴馬州發動的針對黑人的暴力事件,鮑德溫憑藉其對“國傢的黑暗現實尖銳劇烈的批判”登上《時代》雜誌的封麵。作傢迴憶瞭自己17歲時遭遇的信仰危機,描述瞭基督教堂裏遍布的僞善和暴力,以及自己和美國黑人穆斯林運動領袖的一次分歧。鮑德溫深刻地指齣種族歧視的根本來源於白人對權力的病態迷戀,以及他們麵對公義和曆史的虛無與恐懼,號召黑人和白人拋棄黑暗的膚色政治,共同承擔起艱難的曆史責任。
——————————————————
【媒體評價】
你令美國的英語真正變得誠實,真正具有世界性。你揭露瞭這種語言的秘密,重新塑造它,使它變得真正現代、有錶現力,充滿人性。你剝下這種語言身上那種安逸和舒適、那種僞造的安慰、虛假的無知,你剝下它的藉口和僞善……在你的手中,語言重新變得美妙。在你的手中,我們看到語言的本來麵目:它既非冷酷無情,也非鮮血淋淋,而是充滿生命力。
——諾貝爾奬得主 托尼·莫裏森(1987年,為詹姆斯·鮑德溫撰寫的悼文)
身為美國人、身為黑人到底意味著什麼,鮑德溫對此的描述可能是20世紀最雄辯、最有說服力的。——《衛報》
發表於2025-03-30
下一次將是烈火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吳琦:翻譯中的召喚 我覺得翻譯過程可能也標示齣他的特彆之處,就是他是那種會把你自己,會把作為讀者的你勾齣來的那種作傢,就是他永遠召喚你,用你自己的經曆,用你自己的眼睛,來體會他曾經體會過的痛苦和他所試圖完成的那種和解。我覺得這種特點體現在他的語言上,尤其是他...
評分這是一本很好的書,作者的精神完整、成熟,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極其值得一讀。 我不是來做廣告的。讀完之後,看瞭看豆瓣的書評,覺得自己也許有一種義務,寫下一些意見和提醒。 0 以下所言,是對一個普通讀者所說的,即對於那些並非齣於所學專業、工作的目的而閱讀某書的讀者...
評分吳琦:翻譯中的召喚 我覺得翻譯過程可能也標示齣他的特彆之處,就是他是那種會把你自己,會把作為讀者的你勾齣來的那種作傢,就是他永遠召喚你,用你自己的經曆,用你自己的眼睛,來體會他曾經體會過的痛苦和他所試圖完成的那種和解。我覺得這種特點體現在他的語言上,尤其是他...
評分書信是一種無法定義的寫作。相對於虛構的小說,或非虛構的遊記、傳記甚至特稿,書信天然攜帶一種更為誠實的基因——比小說更硬朗,比特稿更柔軟,它需要作者敞開心扉,又要求作者高度自覺。因為書信是一場有特定對象的傾訴,它首先需要真相,然後需要用敘述的控製力來喚醒真相...
評分l 去世三十年之後,鮑德溫成為流行文化的偶像。——《洛杉磯時報》,2017 l 過去五年,西方世界被引用熱度最高的作傢之一。他曾是馬丁·路德·金最重要的夥伴和同行者之一,用毫不妥協的尖銳筆觸批判美國種族政治的扭麯和陰暗。 l 《下一次將是烈火》齣版56周年之後,依然是批...
圖書標籤: 詹姆斯·鮑德溫 美國文學 美國 文學 散文 非虛構 隨筆集 短篇小說
“我並不是想把苦難悲情化——這方麵適可而止即可,但不經曆磨難的人永遠不會成長,不會發現真正的自我。那些每天被迫從殘暴的人性之惡中拯救它所試圖摧毀的男子氣概和身份的人,他們知道不管自己成功與否,都會獲得世上任何學校、教會都無法教給他的人生要義。”現在,我們需要鮑德溫的清醒和鼓勵。
評分揣瞭兩月,東奔西跑也帶著,薄,好讀,不沉。喜歡書名,也喜歡內文,乾淨又熱烈。想踏步上去,舉一舉杯。
評分更多媒體推薦: 鮑德溫不僅是一位曆久彌新的作傢,他的作品更是如同喬治·奧威爾一樣,堅定而直接地嚮我們傳遞力量。——《洛杉磯時報》 鮑德溫動人的句子和冷靜語調中有某種狂野,有某種不可思議的東西,就如同亨利·詹姆斯和《聖經》和哈萊姆相遇。——《紐約書評》 鮑德溫寫作的並非是為瞭說服你。他憑一種超越你的力量寫作。——塔那西斯·科茨 ,《在世界與我之間》作者
評分“我非常關心美國黑人如何在這個國傢獲得自由,但我同樣關心他們的尊嚴,以及他們靈魂的健康,我堅決反對任何讓他們以牙還牙得企圖。”翻譯一般,定價虛高。
評分作品是好作品,因為沒法理解當時的黑人情況,看鮑德溫的句子有些像是非理性的人身攻擊感覺。扣兩星給翻譯。。這個翻譯就和從翻譯軟件上抄來的一樣,畢竟英語和中文邏輯語序不同好嗎,好多從句就直接照搬翻譯,不再翻迴英文去都看不懂什麼意思。
下一次將是烈火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