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生於維也納一個猶太傢庭,被列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傢之一,而他最重要的著作,就是這本《我與你》。
馬丁·布伯的哲學總體上可以視為“關係本體論”,即世界的本質不是宇宙萬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與你”之間的關係。
關係是世界的本質,這一觀點對心理治療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包括心理劇療法的創始人雅各布·莫雷諾,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完形療法創始人皮爾斯等,他們的療法本質上都是在實踐馬丁▪布伯的哲學。
每個人都生活在雙重世界中:一個是“我與它”的世俗世界,一個是“我與你”的靈性世界。
在“我與它”的世俗世界中,我們與他人,與萬事萬物是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北大中文係的錢理群教授講過一個故事,他上課時,有一個學生每次必定坐在第一排,對他的授課頻頻點頭微笑,於是,他對這個學生産生瞭好感,並經常交流。就在他以為自己找到瞭一個“可造之纔”時。這個學生突然提齣一個請求,說自己正在申請美國常青藤名校,希望錢教授可以幫忙寫推薦信。
錢教授欣然答應,可是當他把推薦信交給那個學生後,這個學生從此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瞭,再也沒來上他的課,也沒有私下裏找他討論過問題,到這時,錢教授纔明白這個學生與他建立關係的目的。他將這種人稱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就是生活在“我與它”的世界中,他們在與彆人建立關係時,帶有明確的目的性、功利性,而目的達到後,關係也就中斷瞭。
與之不同,在“我與你”的世界中,“我”將帶著自己的全部存在與“你”的全部存在相遇。這種相遇是全身心、毫無隱藏、真誠的交流。當我們敞開心扉,不帶任何企圖與世界相遇時,這既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治愈,它可以治愈物欲橫流,以及由此帶來的緊張、焦慮、抑鬱和恐懼,讓我們在生活之中,卻活在瞭生活之上。
發表於2025-02-25
我與你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布伯的行文風格既有海德格爾式的艱辛晦澀,思想又有捨斯托夫之神韻。同時他認為尼采是以其獨特的方式忠實於實在。書中兩次提到尼采,對尼采的評價似乎不低。 在“它”之世界,因果性君臨一切。因果性在“它之”世界具有無限統攝力。------p70. 這句讓我想起捨斯托夫所指2×2=...
評分從2018年起,讀過的好書都準備寫個書評,看過的好電影都要寫個影評。這裏“好”的定義是我評分在四星及以上。一來是整理自己的思路和心得,二來是與大傢共享好的信息。 《我與你》是我2018年讀的第一本好書。 作者馬丁·布伯是德國著名的宗教哲學傢。所謂宗教哲學,意指用哲學...
評分名副其實的好書。此書的德文版發錶於1923年,主題卻是今天學術圈中反復討論的問題——關係。翻譯得很好,語言簡潔又充滿瞭哲學味道,引來陣陣思考。第一次藉到的是三聯書店1986年的版本,黃黃的書頁中印下瞭時光的記憶,讀起來很有懷舊的感覺,等到看2002版的時候,就沒有這麼...
評分1.馬塞爾·普魯斯特 感官主義者:非意願記憶;非意願記憶是一種身體記憶,意願記憶是一種大腦記憶。 2.吉爾·德勒茲 無器官身體與生成:大腦/身體的反邏各斯。 3.夏目漱石 《草枕》:非人情—“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 4.費爾南多·佩索阿 阿爾伯特·卡埃羅:感覺主義。 ...
評分最近漫遊於茫茫的孤寂中尋找答案,緩慢行走於思想的廣袤高地中尋找答案。為什麼需要答案?因為空虛,因為蒼白,因為缺乏意義,因為無所依托,因為百無聊賴。麵對這生命本身之無限空虛而帶來的無限深淵,要麼我們不做思考的沉浸並跟隨所謂大眾之經驗與已有之成規,讓自己在其間...
圖書標籤: 心理學 哲學 成長 關係 我想讀這本書 經典 感悟 外國文學
與他人的邊界
評分為你們滿星點一顆星。
評分剛開始還能接受飄忽的文風,越到後麵越受不瞭。不評價。(app版本是不是評星之後就不能不評星?)
評分其實看的過程中,一度是有些難過的。 作者把「我-你」關係描述的太完美太神聖瞭,幾乎是最至純至真的關係瞭。在「我-你」關係裏,拋棄掉所有現實的桎梏,我對你沒有預期沒有預判,不會去審視你評判你,你知道我所有的想法和訴求,在你麵前我就是最真實的我。這種關係真的算是可遇不可求瞭,我能確認我所有關係中算是「我-你」關係的,也不過是和一個閨蜜的關係。 同時,書裏後半段又提到,「在純粹的關係之中,你確實會感到完完全全的依賴」。在最純粹的「我-你」關係裏,愛不僅僅停留在瞭物質和肉體上,不僅僅停留在瞭獲得自身的滿足感上,不僅僅停留在物質交換上,是思想靈魂的共通。所以纔會感到完全的依賴,既需求感。這裏就很有意思瞭。「愛」和「需要」,到底哪個更高階。
評分剛開始還能接受飄忽的文風,越到後麵越受不瞭。不評價。(app版本是不是評星之後就不能不評星?)
我與你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