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1940-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英语教授。著作还有《双重间谍:批评家与社会》《途中的镜子:文学与现实世界》等。
发表于2025-04-12
伊甸园之门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80年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本书的时候,把它收在了“美国文学史论译丛”里。丛书里还包括《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一八九零年代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激进的理想与美国之梦 ——大萧条岁月中的文化和社会思想》、《爱国者之血——...
评分【读品】罗豫/文 1959年,金斯堡等年轻的垮掉派诗人在哥伦比亚大学举行诗歌朗诵会时,《伊甸园之门》的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正在哥伦比亚大学上二年级。金斯堡声情并茂地朗诵炸弹般的诗句,迪克斯坦却正在城里看莎士比亚的戏。 1968年,艾伦·金斯堡再次回到哥大,和另一位哥...
评分莫里斯·迪克斯坦把1974年1月,鲍勃·迪伦在麦迪逊花园广场的音乐会,看作是60年代结束的标志。他写道:“音乐会接近尾声时,全场到处亮起了火柴和打火机——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不朽点燃了一支蜡烛——随着迪伦演唱《宛如滚石》,彬彬有礼的人群怀着同代人团结一心的激情向前涌去...
评分上世纪六十年代,共产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铁幕落下,火箭升空;二战的创伤逐渐退去,越战的伤痛再度来袭,而冷战的阴云却经久不散。在美国,年轻的总统带来充斥着怀疑的希望。这是叛逆和摇滚的时代。 而我,不过是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催生了Star Trek的乌托邦而...
评分读了这两个章节(“黑色幽默与历史:六十年代初期”和“十字路口的小说:实验作家的困境”) 这个评论家应该是个新现实主义的迷狂者,对于我来说他近乎于一个绝对的反面声音,比如说他依然把小说的结构和情节紧密相连,并认为故事中的角色应该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图书标签: 美国六十年代 文化史 文化 美国 社会学 历史 读库 读库次经典
权威的美国六十年代文化史
全景展示“垮掉的一代”和摇滚乐兴起
完整见证美国新文化的诞生
六十年代,青年文化运动席卷美国。它躁动、反叛、奔腾喷薄,也带着深深的乌托邦色彩。
而直到本书问世,人们才得以完全理解:那喧嚣的十年,对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这幅完整的美国六十年代文化图景中,你会了解艾伦·金斯堡何以成为“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偶像,赫伯特·马尔库塞艰涩的文化批评为何赢得年轻人的心。
你会发现如今流行的新新闻写作其实发轫于美国六十年代,它将个人体验和小说技法融入新闻报道,刮起一场舆论风暴。
你会读到作者对鲍勃·迪伦、“披头士”和“滚石”乐队的辛辣点评,以及摇滚经典作品背后少为人知的创作心曲。
然而,作者不甘止步于单纯的文化评论。他立足于五六十年风行一时的文艺作品,更超脱于这些作品本身。作者真正想要呈现的,是一部灵魂史,一种时代精神:
当青年不再敬畏长者,当他们站在伊甸园门口,当他们投身新文化的创造和个性张扬的狂欢,他们是如此富有感染力,却又如此受困于自身的局限。他们频受挫折,依然痴情不改。
六十年代是崇尚个人见证的,亲历六十年代的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用书中的独到洞见践行了这一传统。但本书也是他在七十年代末乌托邦思潮消退时写就的,因而赋予作者在场和回望的双重视角,成为了解美国六十年代文化的必读书。
这本书其实读起来还是需要一点美国现当代文学史,音乐史和政治史的底子的.....不然就是看热闹罢了。当然,看热闹也是挺爽的,提供了看待那一段历史的文化(文艺)批评角度。其中对黑色幽默,冯内古特着墨甚多,对我来说,光这一点,也值回票价了呀!
评分并不是科普类型的书,更偏向文学理论和文学史。
评分读库新书,圆脊精装,和《巴黎烧了吗?》《我的一生》和《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均为次经典系列。“今天,当六十年代已变得像遥远的回忆时——它果真如此遥远吗?那一切果真发生了吗?——不难看清促成上述憧憬的天真和年轻的热情。所谓长大成人就是第一次产生一种无法弥补和无法挽救的感觉;我们认识到,每走一条路,就一定有许多其他的路未走,许多路永远也不会有人去走。”
评分好向往那个自由热情的年代
评分主要谈的是文学而非文化 大而无当
伊甸园之门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