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德 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83年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1990年獲劍橋博士學位。多年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2010年調該院文學研究所,任所長兼《文學評論》主編。著作包括《破碎思想體係的殘編——英美文學與思想史論稿》《思想背後的利益——政治文化評論》《高懸的畫布——不帶理論的旅行》和《海潮大聲起木鐸:陸建德談晚清人物》等。近年從事中國近代史和魯迅研究,現為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講席教授。
曆史敘述多裂隙,所幸的是我們或許能夠在隙縫中窺見一些建構‘史實’的動機。
編輯推薦
曆史的真相可否還原?宏大敘事對於過往的呈現也會有疏漏?細緻入微的察閱會否揭開不為人所知的許多方麵?一個時代、民族、國傢要以怎樣的心態來迴應過去?是否在正視過去的同時,也將找到審視當下及未來的方嚮?作者說:“一個偉大的國傢必須有色彩豐富的曆史記憶和滲入本能的愛國思想,不然不足以應對形形色色“分”的挑戰。我們還需要有新的想象和語言來與自己的過去對話。”
內容簡介
辛亥革命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四川保路運動。以往,學界對保路運動的研究過於依賴反對鐵路國有的宣傳材料,而忽略瞭成都紳商爭奪地方財權的動機。本書試圖揭示運動的部分真相,並指齣地方分離主義勢力與清廷必要的集權行為形成衝突,最終導緻局麵失控。自此之後,地方勢力坐大;而所謂的共和,掩蓋不瞭國傢已接近分裂的事實。辛亥革命研究應該引入新的視角,尤其應該重視列強如何利用內亂加強對中國的控製。本書還對晚清社會的腐敗現象有所關注。
發表於2024-11-24
戊戌談往錄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去年是戊戌變法120周年,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世道輪迴,兜兜轉轉,似乎曆史的腳步邁得小瞭些。究竟什麼是五四運動,五四精神是什麼,似乎是個不容易說清楚的話題。 教科書和官方的說法是:“五四運動,爆發於民族危難之際,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
評分今年是己亥年,去年是戊戌年。在中國人的曆史記憶裏,有幾個乾支紀年尤為熟悉,甲申、甲午、庚子是如此,戊戌也是如此。初拿到這本《戊戌談往錄》(北京齣版社 / 2019-5-1),還以為是談論戊戌變法的書,讀完纔知道取的是作者在去年也就是戊戌年將自己幾篇史學雜文予以結集的意...
評分圖書標籤: 曆史 陸建德 近代史 晚清 政治 文化 掌故 戊戌
文章閤集,其中幾篇關於保路運動的文章,以及關於辛亥革命的文章,可以關聯起來看。 對保路運動做瞭另一種解讀,主要從財政權的角度,分析清末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矛盾和博弈。這個角度不那麼“偉光正”,卻聚焦在實質的利益爭奪上,可以結閤以往的觀點看。 《廚子於八》《校長之憂》幾篇也很不錯。
評分好像迴到瞭學生時代,在看課文。下麵還有注釋。嗯,感覺自己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評分這本書的有趣之處在於從結論走嚮論據。學術發展到今天,結論多如牛毛,但各自依據的證據皆不可考。如果拿些不一樣的證據齣來,或許結論會有所不同吧,於是有瞭這本書。陸建德的努力是否成功暫且不論,但其勇於用史料和掌故嚮官方結論發起挑戰的勇氣難能可貴。史實,史料,史料建構,曆史敘述……人是攀爬在意義之網上的蜘蛛,隻是不如蜘蛛,不能牢記每一處空洞和裂隙,需要時時變換角度和觀察姿勢,纔能覺齣自己原來就站在裂隙邊上,好險,好險。
評分此書較復雜。1、關於“保路運動-辛亥革命-五四”的幾篇可同觀,作者認為官方的革命敘事是錯的,保路運動是地方團體為私吞民眾資金而與試圖建立中央集權的晚清政府的矛盾所引發,同理辛亥中的各方博弈亦屬中央樹立統一權威實施有效統治,與地方分離勢力的矛盾。2、作者持一種反官方的“批判革命”觀點,同時也反自治、鼓吹政府要有治理能力,現代轉型必須首先樹立中央權威,財政統一,避免分裂,對晚清民國的意見領袖、散沙群眾、學潮頗多嘲諷,認為其不具備法律責任意識,侈談自由。3、我覺得,曆史猶如係統,引入的變量越多越靠譜,越少越可疑,本書加入集權與分治變量,體現瞭作者的意圖,但作者未能認識到,民眾有無組織無紀律無政治能力恰是由朝廷所塑造,朝廷不給政治自由,民眾又如何習得這一能力?革命敘事固然僵化,轉求集權不亦遠乎?
評分-_-其實我對辛亥革命那一段歷史不太瞭解,「保路運動」對我而言隻是歷史書上過眼即忘的一個詞語。作者在書裡為我們豐富瞭很多歷史的細節,比如說成都地方財權爭奪、地方勢力與清政府衝突和晚清社會的腐敗問題,填補瞭我對這一段歷史的空白吧。最喜歡作者的一句話是:「一個偉大的國傢必須有色彩豐富的曆史記憶 和滲入本能的愛國思想,不然不足以應對形形色色『分』的挑戰。我們還需要有新的想象和語言來與自己的過去對話。 」
戊戌談往錄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