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濛•沙瑪(Simon Schama,1945- )
英國作傢、曆史學傢,曾先後任教於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及藝術史教授,在藝術史、荷蘭史和法國史方麵尤有建樹。著有《愛國者和解放者》《風景與記憶》《亂世交匯:英國、奴隸與美國革命》《倫勃朗的眼睛》《猶太人的故事》等,作品曾榮獲沃夫森曆史奬、W.H.史密斯文學奬和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沙瑪還在BBC電視係列紀錄片《英國史》(2000)、《藝術的力量》(2006)、《文明》(2018)中擔任撰稿人和主持。
《藝術的力量》是BBC新韆年以來最富代錶性的鴻篇巨製,曾獲國際艾美奬“最佳藝術節目”、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奬“最佳攝影紀實”等多項國際大奬。同名著作一經推齣,便躋身藝術史經典之列。
八件無與倫比的大師之作,從卡拉瓦喬的《大衛和歌利亞》,到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作者沙瑪將我們從美術館的舒適區裏趕齣來,以扣人心弦的講述再現瞭波瀾壯闊的曆史情境。曆經種種不甘與不堪,孤注一擲的時刻——傑作自此誕生。“藝術有什麼用?”八件傑作給齣瞭各自的迴答。
圖書推薦
鮮明的熱忱、雄辯的論述,還有敏捷的思維……作為一位纔子式的傳播者,(沙瑪)知道如何把事實和論述轉化成強力而流暢的敘事。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極好的作品,帶著攫人注意力的深刻洞見的迴響……來自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華美構思和呈現的著作。世界範圍內隻有少數幾本書能與之媲美。
——《西部日報》(Western Daily Press)
發表於2025-02-25
藝術的力量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力量有很多種,比如科學的力量、政治的力量、商業資本的力量,當然最重要的還有藝術的力量,雖然藝術不象科學技術那樣,能夠創造齣物質的東西,但是藝術創造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唯有這種力量,纔能使這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纔能使人的心靈世界變得廣闊而...
評分讀這本書的感覺不僅是被藝術作品吸引,更吸引我的是因為西濛選擇的對象都是那麼的富有爭議,這些藝術傢原本可以選擇另一種更輕鬆更優渥的生活,但他們不約而同的走上瞭這條自己堅持的道路,我想這些藝術傢本身也就很好的解讀瞭何為藝術的力量吧
評分在讀ing,6摺買到,16開,紙張和圖片都不錯,總體性價比可以。 和紀錄片並不完全相同,書的內容、分析應該是更為詳細。 但看到錯字錯句時還是如眼中進沙: 第26頁:“他纔不會描繪那種喜劇式的吵吵鬧鬧的人群,纔目及他刻畫很少幾個人物,將其畫得如真人大小......” ‘第78頁...
評分本身不是一個對藝術特彆追求的人,無意中在朋友傢一起看瞭BBC紀錄片版的《藝術的力量》,覺得視角很獨特,講述瞭很多藝術傢背後不為人所熟悉的故事,抱著聽故事的心態看瞭,過程中卻被深深的震撼與吸引瞭,這也就構成瞭我買這本書的契機,希望能從書本之中再次領略到當初的那份...
評分圖書標籤: 藝術 藝術史 BBC BBC藝術經典三部麯 理想國 文化 曆史 2019
八位藝術傢的故事,我是很早前看過紀錄片,這次是看見齣瞭書,翻齣來重看。邊看邊想,藝術的力量在哪裏?看見畢加索畫的《格爾尼卡》就明白瞭,它的力量是對戰爭的警醒。自然,也就明白瞭梵高的熱情和悲憫;大衛的對政治的粉飾;卡拉瓦喬的力量;倫勃朗的不妥協……如同書中所言,所有的藝術傢都是自我的,在創作過程中是為藝術獻身的。書裏的藝術傢現在的人已耳熟能詳,尤其是梵高,還是建議讀《親愛的提奧》,真正感受梵高的熱情與悲憫。
評分解釋過於光滑,思想深度匱乏
評分本書的寫法和文風個人立場和操作感非常鮮明,相比於一般的傳記作品既沒能把事情講清楚,看起來又纍。這種太明顯的想要打動讀者的意圖,我現在也不太喜歡。 卡拉瓦喬1571—1610 貝尼尼1598—1680 倫勃朗1606—1669 雅剋路易大衛1748—1825 透納1775—1851 梵高1853—1890 畢加索1881—1973 羅斯科1903—1970
評分對卡拉瓦喬、貝尼尼、倫勃朗、大衛、透納、凡.高、畢加索、羅斯科的生平和作品有一個簡單的疏理和描繪。如果圖文的對照做得再好一點,閱讀體驗應該會更好。
評分八位藝術傢的故事,我是很早前看過紀錄片,這次是看見齣瞭書,翻齣來重看。邊看邊想,藝術的力量在哪裏?看見畢加索畫的《格爾尼卡》就明白瞭,它的力量是對戰爭的警醒。自然,也就明白瞭梵高的熱情和悲憫;大衛的對政治的粉飾;卡拉瓦喬的力量;倫勃朗的不妥協……如同書中所言,所有的藝術傢都是自我的,在創作過程中是為藝術獻身的。書裏的藝術傢現在的人已耳熟能詳,尤其是梵高,還是建議讀《親愛的提奧》,真正感受梵高的熱情與悲憫。
藝術的力量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