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0;韩文本,2013;英文本,2014,2018)、《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1995,2007)、《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韩文本,2013;英文本,2017;日文本,2019)等。
最好的老师,讲最著名的课程,跟随葛兆光的目光,领略人类思想史的灿烂版图;
从政令文书到天文历法,沉入一手材料底层,重返“思想”发生的现场,用全球视野做中国学问,作者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使该作品成为一部世界思想史的百科全书。
初编:视野·角度与方法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本卷的几讲主要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并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图像,甚至地图。作者以此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以往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希望青年学生们借此对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陌生化”的再思考,并由此走入一个离开思想史研究套路的新空间。
二编:在思想史的周围
思想史不只是要讨论思想,还要讨论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基础以及成为制度的过程,所以,它总是和政治、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相关联,它无法画地为牢,也无法限制自己的边界。本卷的几讲把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横着放大到文化史、知识史、法律史等各个方面,还竖着放入不同的研究时段。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中,思想史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图景。这正是“无边的思想史”的题中之义,因为,思想恰恰就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语境中的。
三编:博士生的四堂讨论课
本卷的几讲围绕一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专著的阅读展开,通过对包弼德、余英时、沟口雄三、本杰明·艾尔曼等几位学者有关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著作的讲解,介绍海外中国研究的方法,并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了海外中国研究的特别背景和理论。据听过这门课的同学们说,这样的阅读和讨论对他们很有用,通过对这些论著的批评性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界的不足和长处,并将对自我的审视放入更广阔的学术坐标系中,做了解“国际行情”的“中国学问”。
这套薄薄的书,从六月收到,断断续续读到了现在的十一月。亦足可见我的懒惰。 (但中间也并不是没有看其他的书) 看完书要写笔记。这个习惯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一直妄称对思想史感兴趣,喜欢思想史的内容,却从没有认真、完整、好好地度过一本思想史的书,也的确不愧是”妄称“...
评分昨晚看完了,早上点了读过,写了两句话。刚看到有豆友问此书如何,可能此书出版时间尚短,几乎没什么评论,那我就冒昧写个短评吧,或许能对各位书友有一点点用。 此书为葛兆光先生博士课程的讲课记录说改写,亦是《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的续编。按葛先生自己的话来说,...
评分 评分《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葛兆光,2005年4月,三联) 读了不少葛兆光的书了,不知是迷上,还是只是为了追寻。有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在葛兆光后面加个头衔,趁着习惯,若加了“先生”有时略觉得尊重得把他显老了,虽然文质彬彬的倒也符合某种想象;若加上...
评分大二读过《正》《续编》,今重版读之已非昨日石破天惊,但所得仍然有裨益一二。所谓发现而表达,绝非追寻一种典范的方式,而是一种更恰当的呈现形式,故当不泥;所谓思想非精英的、流动的,需要听执拗低音,挖历史底层,追寻多元化世界,这依旧固执在大量文献的积累上,缺乏一种天才的历史想象,所以葛氏如三卷本《思想史》、《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等似乎缺乏一种历史连贯的想象,它是碎片化的,导致读完即忘,这对于一名历史学家是非常危险的
评分葛兆光有纵横捭阖的能力,人才难得。
评分思想史,方法论,学术化。我更喜欢第二编
评分最好的思想史入门
评分葛兆光有纵横捭阖的能力,人才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