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发表于2025-02-25
三松堂自序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在《自序》中,冯友兰以该书为其“以前著作之总序”,欲便后人“知其人,论其世”,所以书中特别分“社会”、“哲学”、“大学”、“展望”四部,以期相应地达到“志环境”、“明专业”、“论教育”、“申信心”的目的,为了解冯氏及其周围的人、事提供了很多冯氏的亲身感受。...
评分其实也不算读过吧,只是在图书馆翻了翻。像我这种专心不起来的人,拿着六级的书去图书馆,见到这本书被摆在一个书架上,就随手拿过来,六级就一眼不看了。 翻这种书,总觉得切合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种书是肤浅如我者读的么。一点也不爱智慧的人,去读哲学家的自述...
评分这本书是冯友兰先生的回忆录,从清末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时间跨度较长,中国社会经历了几番颇为汹涌的变迁,沉浮其中的人自然也受着强烈的冲击。 冯友兰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辈都是科举进士。书中第一部分回忆清末帝制时期,便大量着墨于父亲的仕途奔波,儿时的...
评分周质平在《光焰不熄》里提到冯友兰晚年的自序,评价说他这本书还算通。兴致勃勃买来一看,失望透顶。 除开拉了一遍自己的简历外,没有什么东西了。哲学家的深刻完全没有,搞得还是49年来接受的那一套马列,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早就死掉了。原以为到老会清醒些,没料到仍操着老...
评分很多学界人士,特别在当今学界,大学校园里的人,都非常鄙视冯友兰先生的人品,质疑其人格,愚以为,无人能像冯先生一样,在中年时期,内心自我批判,在晚年时期,坦然公之于众接受批判并与大众交流批判。 对于中国哲学,他是承上启下,并且眼光如炬,能够看见哲学未来的人。 ...
图书标签: 冯友兰 回忆录 哲学 自传 传记 思想 中国思想史 文化
本书于1984年在三联书店初版,作为冯友兰的回忆录,所述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恰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年代。作者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分四部分:社会(志环境)、哲学(明专业)、大学(论教育)、展望(申信心)。
作者这一代人所遭遇的时代状态之丰富,基本是前无古人,或许也后无来者,比戏剧刻意制造的波澜还要多变和起伏。冯友兰是社会精英,其体验和描述也很有代表性了。“社会”和“大学”部分比较有意思,很多细节在历史书上是读不到的。人生,令人唏嘘啊。
评分大学在图书馆翻书的一大好处是无意中发现很对自己胃口的好书,此书大学翻看时,写冯父任职之晚清衙门如一小皇城,此一细节印象极深,今日乃买此简体竖排八四年初版,一阅而过,仍觉一二章记清末民国社会内容最佳,细节饱满,胜过一切理论历史读物,而建国后之社会,无非就如鲁迅说的安分守己和冯自说的见机而行,一个不断洗脑的过程,但也有很多让人唏嘘的历史细节。哲学一章讲四境界和抽象继承极佳。大学一章可算社会章的补充,里面很多细节已经成为著名的民国学界掌故,后人每不知出自此书耳。
评分需做读书笔记 有对自己的辩护 有格局 做学术需要天赋
评分中学时读的。家中藏书。父亲读后,推荐于我。是对我的哲学兴趣产生影响的书之一。 读梁漱溟书,看到他多处驳斥冯友兰的观点,乃想起此书。
评分作者这一代人所遭遇的时代状态之丰富,基本是前无古人,或许也后无来者,比戏剧刻意制造的波澜还要多变和起伏。冯友兰是社会精英,其体验和描述也很有代表性了。“社会”和“大学”部分比较有意思,很多细节在历史书上是读不到的。人生,令人唏嘘啊。
三松堂自序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