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兴。旅美华人作家。著名民国史专家李新先生之子。
发表于2025-02-02
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诗与远方”火起来是因为高晓松那首歌,但是总是把“诗与远方”和“眼前的苟且”对立起来,一定是对矮大紧同学的误读,“诗与远方”应该还有很多不同的配搭,还可以和很多不同的词组组队,比如,李大兴老师的“往事今宵”。 如果说,还是什么言之无物的句子能瞬间暴露年龄,这...
评分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把诗和远方挂在嘴边? 答案是他就在远方,而且被日常的琐碎淹没,胸中的诗意快要熄灭时。至少李大兴是这样。李大兴虽然叫大兴,但并不出生在大兴——虽然他也算是地道北京人,而是清朝的海军部和陆军部大院里,院子在张自忠路上,后来变成了老人大的宿...
评分 评分 评分高晓松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曾几何时触动了众多70后、80后的心灵,更甚至于影响至今。是啊!有诗,有远方的地方注定着可以有美好精彩的发现。美好的事物会让人憧憬,让人热血沸腾,让人激昂蓬勃地充满无懈的斗志与动力。 当看到借由这个名句有着...
图书标签: 知识分子 李大兴 随笔集 随笔 生命记忆 述往 美国 散文~随笔
杨天石、柏桦、野夫联袂推荐,李锐作序。 李大兴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以及意味深长的喟叹,兼具历史感和文学性。
编辑推荐
这本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记述了李大兴先生自童年至中年时期的人生瞬间,既有年少时分的懵懂和梦想,也有中年的离愁和无奈,文字清婉,思想深邃:人生如同一曲离歌,相聚有泪,离别无悔。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大兴先生的随笔散文集。是《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的姊妹篇,而涵盖的时空范围更广。书里收集的29篇文章,是2016年到2017年发表在《经济观察报》《读书》《财新周刊》上的部分作品,每一篇独立成篇,但在时间和内容上有着内在的联系,自成体系。本书分四个部分,即红楼往事、七号大院、留日片段和美国笔记。作者在写个人经历回忆的同时,展现的是一代人经历的回忆。文章描述细腻真实,大事小情追忆人事浮沉。文稿语言生动,笔触动心,在体现鲜活生活的时候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时代感和作者的不懈追求。
奢侈的回忆与回忆的奢侈。前者,是因为作者所回忆的前尘往事,特别是关于那些在50-70年代洪流下被撕裂的灵魂和破碎的肉体,关于人民大学建国后的历史等,令人唏嘘感慨。但,这些回忆是奢侈的,因为这些凡人小事,在当时已经算是幸运了;而后者,是因为作者很快就能去日本美国留学,这构成了他在今天可以抱着纯粹命运莫测的心态,来回忆过去的岁月,但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对书中所反映的那些“口述史”式的内容,反而只是淡淡翻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只对作者所谈论的“流逝感”有共鸣,对作者频频引用的诗句和歌词有共鸣。这就够了吧。
评分这些散文简直就是大河体的长篇小说,时代变迁动荡激流的洪流下,家族变故个人遭遇生命无常刻骨记忆……1935年李成之(李锐父)和李新(李大兴父)先后考入重庆川东师范,学生运动三李执政,后来李新去了陕北公学,李成之去了抗日军政大学,国庆十周年相见文革中双逝;四个部分,即红楼往事、七号大院、留日片段和美国笔记。80年代初被保送去日本至今35年在国外,1982年去仙台当年留学生千人而已,现在在日华人90万,70万来自大陆,本书是《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的姐妹篇,涵盖的时空范围更广,是2015年开始在《经济观察报》上的个人历史专栏文章和之后2016-2017年在其他媒体发表的文字的合集,共29篇;李新口才好文笔好能独当一面,1937年成立陕北公学-华北大学-合并鲁艺和北方大学成为华北联合大学-合并华北革命
评分多少风云逝忘川……
评分多少风云逝忘川……
评分奢侈的回忆与回忆的奢侈。前者,是因为作者所回忆的前尘往事,特别是关于那些在50-70年代洪流下被撕裂的灵魂和破碎的肉体,关于人民大学建国后的历史等,令人唏嘘感慨。但,这些回忆是奢侈的,因为这些凡人小事,在当时已经算是幸运了;而后者,是因为作者很快就能去日本美国留学,这构成了他在今天可以抱着纯粹命运莫测的心态,来回忆过去的岁月,但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对书中所反映的那些“口述史”式的内容,反而只是淡淡翻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只对作者所谈论的“流逝感”有共鸣,对作者频频引用的诗句和歌词有共鸣。这就够了吧。
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