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源
青年作家,1987年生,广东汕头澄海人,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2017-2018)。曾获得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以及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等。小说作品发表于《花城》《山花》《大家》《作品》《青年文学》《小说界》《江南》《长江文艺》等文学期刊,已出版长篇小说《以父之名》、短篇小说集《钻石与灰烬》《第三条河岸》等。
本书是青年作者林培源的短篇小说集,精选9篇短篇力作集结成册,包括《白鸦》《秘密》《烧梦》《金蝉》等。
神秘的白鸦、死后留恋人世的邮差、借“烧梦”焚毁记忆的老人……故乡、亲情以及人在处境中的挣扎,这些根本性的主题在字里行间静静流淌。他以短篇小说作为观察世界和文学的显微镜, 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用灵动吊诡的笔触书写人生,常常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呈现出魔幻色彩。
在《神童与录音机》中,林培源将目光聚焦于卑微的生命,在精湛的叙事艺术与狂放的想象力之间,嫁接起现实与虚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束光,穿透黑暗,照亮人心。
----------------------------------------------------------------------------------------------
格非、阿乙、张楚、薛忆沩、王威廉等知名作家、学者联袂力荐:
★这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传奇性,其二是寓言色彩。林培源所擅长的叙事方法,是从纷乱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萃取出某种别致的观念和意识场景,然后在经验层面再将它具体化。——格非
★艺术探索与道德追问的结合是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的原因。作为“青年艺术家”,林培源已经具备这种优秀的自觉。他的作品将生活的小场景提炼成精神的大格局,充满了“寓言”的魔力。——薛忆沩
★故乡、父亲以及人在处境中的挣扎,这些根本性的母题在林培源的语言深处静静流淌。他对此既犹疑又深信,既审视又肯定,从那些黑暗的寓言中打捞出了动情的光芒,照亮了即将哀泣的眼睛。——王威廉
★林培源是新一代学院派小说家的代表,他的叙事自然、古老而甜蜜,穿着时尚年轻小说家的外衣,传承着托尔斯泰、废名、格非的余火。——阿乙
★林培源的写作有一条明晰的轨迹可循,从干净忧郁的后青春期写作到成熟优雅的自觉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故土的梳理和对未知世界的虔望让他在潜意识里完成了帕慕克式的乡愁逡巡和重构,并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和对文本探索的勇气。如果某天他成为夜空中最闪亮的星,我一点都不会吃惊。——张楚
作者: 陈润庭 在阅读这本短篇小说集之前,我恳请你把以往对林培源小说的印象忘掉。不仅因为这些印象过于陈腐,更重要的是它即将失效。《神童与录音机》共收录《邮差》《白鸦》《烧梦》《消失的父亲》《诞生》《秘密》《神童与录音机》《蜂巢》《金蝉》等9则短篇小说。这些小说...
评分 评分 评分作者: 陈润庭 在阅读这本短篇小说集之前,我恳请你把以往对林培源小说的印象忘掉。不仅因为这些印象过于陈腐,更重要的是它即将失效。《神童与录音机》共收录《邮差》《白鸦》《烧梦》《消失的父亲》《诞生》《秘密》《神童与录音机》《蜂巢》《金蝉》等9则短篇小说。这些小说...
评分《神童与录音机》这个短篇小说合集终于读完了。 如果想把讲新故事是一项很困难的事情。这本书用温柔而犀利的笔法,讲述着故事,这名作者在心路历程的描写方面非常细腻,让读者的心随着情节起伏也非常巧妙。在故事中,奇妙的想象和真实的感受并存,人性的美好和沉重的现实并存。...
还不错,虽然不是每篇都喜欢。高中看新概念时候就关注这个作者,读过好几本他的书,这本比之前的都要好和成熟,期待他能写出更好的。
评分文字如神童,但少有人能企及,故事如录音机,大部分人只是复读,看到书名时满心期待是神作,读过之后觉得略有平庸,真实与虚幻的交错也牵强,无法共情的同时,在平凡单调的叙事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短篇中的世界充满恶意,主人公的奇幻都带着畸形,没有惊喜,也不质朴,像高考满分作文,充满无趣。
评分很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乡土小说。我开始以为只是环境营造、故事语调、人物塑造的“表象”陈旧,但慢慢发现它的思想内核也都很陈旧无趣……实在很难接受这是一位85后青年作家的新作。客观比较起来《白鸦》 最好,《邮差》其次。 关注林培源很久了,欣赏他同时做文学评论研究与写小说的勇气和能力,但发现他的小说的确有着科班出身的严重弊病。匠气太重,文人气太浓,对写作的有意识性太强——为什么这么喜欢营造神秘氛围和结局的惊悚突转?在超现实的贫瘠外壳下我并没有看到作者渴望表达的真实情感与写作意图,于是剩下的便只有形式与套路。抱歉,我真的不喜欢,没能读完。
评分(2019.111)九个故事都很有咀嚼力,现实与非现实交织在一起道出生活的本质,每一个故事看完之后都要缓一缓,甚至半怀疑地翻回前一页检查自己是不是看漏了什么情节。好久没有读到这么过瘾的小说了我爆哭,而且还是年轻作家写出来的!
评分一幕幕根植于潮汕背景土壤生发出来的人性伦理荒诞悲剧,融入的潮汕方言与潮汕民俗都真确而生动,想象与现实结合的叙事文风以及背后呈现的深刻意义都值得一再回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