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宁·里德(Henning Ritter) 著
德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哲学家约阿希姆•里德之子,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著有《长长的影子》《笔记本》《征服者:20世纪的思想家》等作品,曾获2011年莱比锡图书奖。
周雨霏 译
德意志日本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特聘讲师。研究方向为20世纪德国社会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发表于2025-04-10
无处安放的同情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转自苗炜公众号:苗师傅 今天要说的这本书叫《无处安放的同情》,德国作家里德写的,其实就是一本读书笔记。值此疫情微妙之际,我们一边有点儿惶然地考虑自己的处境,一边又对他人的不幸深感同情。 里德说,西方人坚信自己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有同情心,也能共情...
评分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
评分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由来自《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提升自己,通过读书变得更好。转载授权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看网上的很多消息,越看越心累,心里堵得很。 层出不穷的...
评分莱比锡图书奖得主经典哲学著作;20余位欧洲哲学家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四个著名思想实验,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
评分关于同情这件事,第一次认真思考是因为看了茨威格的《心灵的焦灼》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
图书标签: 社会学 心理学 道德哲学 哲学 无处安放的同情 全球化与道德 伦理学 全球化
莱比锡图书奖得主经典哲学著作;20余位欧洲哲学家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四个著名思想实验,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德国知名作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引用了十八世纪以来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巴尔扎克、卢梭、伏尔泰、亚当·斯密等启蒙精英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荣格等文学与思想巨擘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掀起了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评分2020-2-10(2020-21)第四部分仿佛开启了另一本书,从哲学聊到了八卦(不是)。哲学思辨就是这样,每一句都在理,读完却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我无法去相信那些我不相信的,我也无法背弃那些我所相信的”。生而为人,真的觉得很抱歉。
评分全球化使得社会事实成为不在场的在场,但是这次疫情却使不在场的在场迅速转化为在场的在场,全球化再一次强有力的显影而出。
评分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灾难,是因为我们不愿承担身边的风险
评分应景又有趣。湖北外对湖北的注视,中国对日韩美意等的远观,对远处的同情可以让无视身边的内心得到虚妄满足,而某些地域却连虚妄的同情都不想满足,急着对远处批判,来削弱直视自处的糟糕境地。 “为了人民的福祉,就必须经常欺骗他们。”
无处安放的同情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