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寜·裏德(Henning Ritter) 著
德國著名作傢、翻譯傢,萊比锡圖書奬得主,哲學傢約阿希姆•裏德之子,漢堡大學榮譽博士。著有《長長的影子》《筆記本》《徵服者:20世紀的思想傢》等作品,曾獲2011年萊比锡圖書奬。
周雨霏 譯
德意誌日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日本大阪大學文學研究科特聘講師。研究方嚮為20世紀德國社會思想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
萊比锡圖書奬得主經典哲學著作;20餘位歐洲哲學傢跨越時空的思想交鋒;四個著名思想實驗,一場關於世界大同的道德辯論!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遠處的災難報以極大的同情,卻對身邊的不幸興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無限縮小,也把遠處的不幸拉近到每個人身邊。狄德羅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傳媒技術將我們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讓我們對韆裏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産生瞭道德責任;而盧梭認為人類的情感被距離拉伸時,必然會揮發、黯淡,我們之所以如此關注遠處的災難,正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承擔身邊的義務。
德國知名作傢、萊比锡圖書奬得主漢寜·裏德引用瞭十八世紀以來的幾個著名思想實驗,巴爾紮剋、盧梭、伏爾泰、亞當·斯密等啓濛精英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榮格等文學與思想巨擘跨越時空的思想交鋒,掀起瞭一場關於世界大同的道德辯論。
發表於2025-03-30
無處安放的同情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轉自苗煒公眾號:苗師傅 今天要說的這本書叫《無處安放的同情》,德國作傢裏德寫的,其實就是一本讀書筆記。值此疫情微妙之際,我們一邊有點兒惶然地考慮自己的處境,一邊又對他人的不幸深感同情。 裏德說,西方人堅信自己能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立場上思考,有同情心,也能共情...
評分 評分無處安放的同情,隻不過沒有找到閤適的位置。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遠處的災難報以極大的同情,卻對身邊的不幸興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無限縮小,也把遠處的不幸拉近到每個人身邊。狄德羅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傳媒技術將我們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讓我們對韆裏之外的陌生...
評分 評分文/紫衣廚娘 最近看瞭一本很有意思,但是卻不容易一口氣看完的好書《無處安放的同情》。作者是德國知名作傢、萊比锡圖書奬得主漢寜·裏德。裏德引用瞭十八世紀以來的幾個著名思想實驗,巴爾紮剋、盧梭、伏爾泰、亞當·斯密等啓濛精英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榮格等文學與...
圖書標籤: 社會學 心理學 道德哲學 哲學 無處安放的同情 全球化與道德 倫理學 全球化
【藏書閣打卡】原本以為這書主綫是【空間道德學】,結果沒想到慢慢變成瞭18世紀道德思想簡史。主綫混亂,人物插入突兀,章節銜接零散破碎,隻有部分章節算得上深思熟慮、流暢清晰。更加令人驚訝的是,維利裏奧在70年代就已經拈齣“義肢”,人類遠程視覺的義眼,早已把全球性的道德事件置於眼前、猶如身臨其境。而這本2003年齣版的書,卻對此不發一言,著實令人著急。更加蛋疼的是,這些有趣的故事——殺死滿大人、遙望遠處的災難、塞住兩耳的哲學傢,都隻是一個介入道德思想史的引子,卻沒有作者自己的展開分析,根本就是浪費瞭大好題材。如果不是譯者短論文還能一看,這書還得降一星。另:斯密確實很可愛。
評分2020-2-10(2020-21)第四部分仿佛開啓瞭另一本書,從哲學聊到瞭八卦(不是)。哲學思辨就是這樣,每一句都在理,讀完卻好像什麼都沒有說,“我無法去相信那些我不相信的,我也無法背棄那些我所相信的”。生而為人,真的覺得很抱歉。
評分我們之所以如此關注遠處的災難,正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承擔身邊的義務
評分這次的武漢,我深切體會到瞭什麼叫隻能聽見遠方呼喚,看不到腳下的哀鴻遍野。
評分並不是本嚴格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作者富於思考的讀書筆記。盧梭的對“原始人”的鄉愁和狄德羅作為啓濛時代主流知識分子對理性的贊賞是不可迴避的衝突。 第一部第十三節相當毒舌“將人抽象化,是布爾喬亞思考樣式的一大特徵
無處安放的同情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