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陌生的经验》及新书《张岪与木心》。
发表于2024-12-26
张岪与木心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记得在《局部》里,陈丹青说王希孟的一句,没有想到过两年他就死了(大致是这么一句),同样在这本书里,陈也多次提到木心先生将在多少天后离世。尤其是P16,图片下方最后一句——一年后他就死了那句,我一读到,眼泪就下来。 一直以来我们文学史缺少的就是...
评分木心先生是老派精致的人物,有具体琐碎的修养,连茨维格比他不上的。 他也是查尔斯和查拉图斯特拉式的人物。 是君子,尤其类似《中庸》里的那一样—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陈丹青老师算得上木心先生的半个颜回,那半个随着二两诗意离开了他。 这回是老师走在学生前头。 若是颜...
评分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内心是很奇怪的,一方面感慨人老了,将死了,生命之路大抵就走的没有那么容易和好看了,另一方面,想起了我爷爷,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村老人,他儿孙满堂,去世的时候我却觉得那么颓然和不体面,再想到了当那些丁克的人老了快死了,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如果木...
评分前半部分直面病与死,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奇想之年》,几次读到哽咽落泪。 后半部分醍醐灌顶:“我们半个世纪的写作和话语,就是一个表态的、定性的口号系统”。我们总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总想把别人的想法统一成自己的想法。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于被强加、被统一,所以导...
评分书序中看到本书在葬礼翌日开写,便预计书中多有狂言。果然,文字散成几团。但这疯狂和散乱我是深有体会的。2017年老太太去世后,便一直想写点东西。可每次坐下来,要不然就是梗在脑中,要不然就是画出来一团乱麻,全部删去。可越写不出来,心里的思念便越深,写不出来,也哭不...
图书标签: 木心 陈丹青 回忆录 中国文学 文学 理想国 杂文 现当代文学
“我忽然明白:要和这难弄的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陈丹青
张岪,是木心为陈丹青起的笔名。
1982年,陈丹青、木心,先后赴美,在纽约地铁相遇,此后亦师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乃有此集。书中以极尽写实的笔墨,慎重恳切的文字,送别木心,也为读者带回了木心。
罕有一个人的死亡,被如此细致地描摹;也罕有这样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视死亡。本书从终点出发,追忆木心一生文学与艺术的旅程。随着木心身后《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的出版,以及木心故居纪念馆、美术馆的先后落成,作者回顾木心在纽约开讲“世界文学史”的漫漫历程,追忆海外孤露的生活点滴、文学灵感绽放的时刻、出访英伦的旅程,更以画家的体贴与见识,缕析木心绘画的渊源与追求。再没有一个人,能这样亲切而体贴地为我们道说木心的世界。
除《乌镇的孩子》俱已读过,《守护与送别》先前读留下的印象太深,再读更是悲恸,苏俄小说毫无虚掩的写法,至情可鉴。木心在陈丹青的笔下真是一个愈想愈好玩的人、鲜复有谁还肯把自己安放在一个彻彻底底局外的寂寞位置。杰克逊高地、静止永恒的晚晴小筑,事后不堪留恋。心愿已了又壮志未酬,木心警惕着想要不凡的人总要牺牲。忘年之交最益一人。
评分买了理想国淘宝的签名本预售。这本书是从前丹青老师各处已发表过文章的合集(可能其中略有删改调整)。我常关注丹青老师发表的文章,所以未出版时一瞥目录便知已经阅读过了。不过能出版成一个合集也蛮有意义的。期待早点出版木心先生的遗稿吧,十周年再出我也等!
评分“今年春,诸事忙过,我从柜子里取出五本笔记,摞在床头边,深宵临睡,一页一页读下去,发呆、出神、失声大笑,自己哭起来:我看见死去的木心躺在灵床上,又分明看见二十多年前大家围着木心,听他讲课……我们真有过漫漫五年的纽约聚会么?瞧着满纸木心讲的话,是我的笔记,也像是他的遗物。”有陈丹青这样的朋友,木心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
评分获友人赠港版,系陈丹青纪念木心的旧文合集。之前已在各处读过,《绘画的异端》《乌镇的孩子》等篇都很好。丹青何其有幸,木心赠他一枚笔名。
评分丹青能吸引年轻人的秘诀也在于,他看得起年轻。
张岪与木心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