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而言,与历史人物的“遭遇”是一种宿命。只不过这样的遭遇未必被作为一种程序来认知,也未必被问题化。或许正因为如此,与历史人物的遭遇和如何遭遇历史人物这样的问题,反倒有可能引发某种通常被忽略的讨论。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在这么学术性的著作下面这么评论有点奇怪:我是孙歌老师的迷妹!好后悔孙老师来学校讲座的时候我在台湾。不得不承认,我大学里面文学文化思路的转变和开阔全都是竹内好和孙歌老师的著作带来的,看了这本书后决定再去看丸山真男的著作。流动性:对于状况有着瞬间反应能力4。60年代初期,在西方思想界出现意识形态终结论时,许多二战时期的精神结构被作为历史而搁置起来了,丸山真男克服这一重思想惰性,重新探讨极权主义的内在结构。“内在结构”是竹内好(主体性)和丸山真男讨论的关键,这一种稍显历史主义的研究方式,在两位学者身上却未见保守性,这也因他们积极调适、从稳定中跳出的努力而得。这是从思考起点来看,这本书后面讨论了梅棹忠夫和浜下武志的研究,这个是之前的书没有作过多深入的地方。最后讲“亚洲论述”的两篇看得不太明白。
评分第三章即有关昭和史论证的部分分析的非常到位。
评分当年第一次读被震到!
评分终于开始适应日本思想研究用的那套术语了。关于昭和史的争论的梳理正好合了最近在想的历史的书写的问题,不过相关文本和会议记录大多没看过结果也就只是有个印象,唉=。=
评分思辨力和扎实程度几乎顶级,然而写作方面真是,让人非常难以读下去。弯弯绕绕的地方,其实大多可以更简洁明快,虽然很喜欢孙歌老师的视角和立场,但是...遣词用句真的无法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