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巨变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巨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李培林
出品人:
页数:420
译者:
出版时间:2020-11
价格:8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2017387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中国社会
  • 社会变迁
  • 转型
  • 现代化
  • 社会问题
  • 中国发展
  • 社会思潮
  • 历史社会学
  • 当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过去的现代化理论逻辑中,现代化从来都是与西方社会相联系的。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快速发展,提出了“东方现代化”的可能性问题。特别是中国等大国的兴起,不仅会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且会形成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东方现代化”道路。所以说,“东方现代化”不完全是一个具有地域规定性的概念,它应当包括所有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新经验的发展道路。本书对“东方现代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刻阐释,从社会学的视角以中国的经验为例探讨了东亚社会现代化的路径与经验。

作者简介

李培林,男,1955年5月生,山东济南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83年出国留学,1984年获法国里昂大学硕士,1987年获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目录信息

导论社会学与中国经验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的基本假设和经验基础
三中国经验的形成及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
第一编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学的产生
第一章启蒙与西学东渐:社会学的产生
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思想
二群学与社会学
第二章社会进化:天演、变法、保群
一天演人变:寻求社会进化的规律
二群学:内圣外王和群本主义
第三章现代化:改良与制度变迁
一社会学改良思想与学术的制度化
二学术走向生活及其反思
第二编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学
第四章唯物史观社会学
一唯物史观社会学的形成
二唯物史观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史研究
三唯物史观社会学与中国农村性质研究
第五章乡村建设和社会调查运动
一社会调查运动
二乡村建设运动与“村治派”
三乡村建设运动与“定县主义派”
四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批评和“都市救济派”
第六章社会学的“中国学派”
一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形成
二文化人类学调查
三社会人类学的社区研究
第七章中国社会学的“学院派”
一社会学的“文化综合学派”
二社会学的“人口学派”
三学院派的农村社会学研究
四学院派的优生学研究
第八章社会史研究
一社会史论战及古代社会史研究
二社会学视角的社会史研究
三经济和政治史研究
第三编传统中国的百年巨变
第九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传统社会的稳定性
二传统社会的封闭性
三传统社会的刚性
四传统社会的整合性
五传统社会的二元一体性
第十章百年中国变革
一鸦片战争:第一个转折点
二辛亥革命:第二个转折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三个转折点
四改革开放:第四个转折点
第十一章改革和发展的“中国经验”
一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假说
二改革实践不是遵循既定的理性模式
三改革道路的选择是利益整合的结果
第四编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第十二章社会结构变动与和谐稳定
一社会结构变动:宏观背景
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十三章民生建设和社会建设
一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
二社会民生的巨大变迁
三社会建设:挑战和问题
四中国进入发展的新成长阶段
五新成长阶段的主要任务
第十四章城市化与中国新成长阶段
一从起飞阶段到新成长阶段
二中国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和作用
三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
四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十五章走向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阶段
一从经济起飞阶段到新成长阶段
二从注重生活水平到更加重视生活质量
三关于生活质量研究的回顾和反思
第十六章当代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变动
一阶级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
二阶级阶层结构变动的新特征、新挑战
三关于阶级阶层的一些争议问题
附录:中国社会形势分析25年记述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距离我从社会学系毕业已经有7年的时间,作为学渣渣一枚,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免想起当年期末考试周死记硬背《外国社会学理论》和《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日子,想起来东拼西凑的读书笔记和期末论文。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拍了目录给老师看,我们两个都觉得“看着就不好读啊”。 可以...

评分

这个标题一打眼就让人好奇,无论是社会学还是中国社会,一般人很少有底气在一本书里讲清楚这两件事。但毕竟是李老师的书呀,大师还是大师。阅读体验五颗星。就算是非常反感学术化语言的人也可以顺利读下去,一节接一节,时间线从远至近,关注的事物也越来越实际,相信读到最后...  

评分

初拿到本书,笔者也和许多乍一看标题、一看封面就却步的人差不多,觉得,会不会太过专业,又会不会太过刻板无趣,毕竟不是社会学专业出身,如果是以普通读者身份,会不会被专业性过强的书籍直接劝退,而且毕竟好书无贱价,若是看不懂未免肉疼。 !!!大家还请放心!笔者已经亲...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点到为止的感觉很强,什么都想谈到但是什么都没怎么谈到。第四章到第八章在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里有一模一样的,我寻思这么裁缝的话不如你把钱退给我一点。这书快50呢,不便宜

评分

旧作合集,前两编关于中国社会学史有些新的史料是其他研究上没提到的,可以一读;后两编翻翻即可。

评分

严格来说,这本书算是之前的论文和著作的合集,比如《社会的与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学经典导读》等等。通读下来,第一编和第二编的质量高于第三编和第四编。关于中国社会学的兴起和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这也是我后面需要通过阅读其他著作进行深化的地方。

评分

议题范围比合著的《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窄很多,更多历史叙事。前12章可观,几乎没有官话,关键问题说的干脆明白。 摘录: 总之,我国现阶段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是初次分配结构不公和社会基础结构不合理。从而,因分配不公造成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结构性矛盾,不调整这些社会结构而单靠再分配,难以有效解决问题。256 理论分析和社会实践都表明,分配差距过大与过小一样,最终都会导致社会整体效率的损失。无论何时,把效率与公平公正对立起来都是错误的。只有公正而没有效率的制度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公正;只有效率而没有公正的制度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效率。可以说,本身不具备公平公正品质的制度,或者不能促进社会生活的公平公正的制度,迟早会失去其社会正当性和合法性,其结果是,要么制度本身被校正被放弃,要么引发社会冲突和动荡271

评分

选读第一编第二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