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十三游》主创。
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祖国的陌生人》《青年变革者 》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多种版本。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发表于2025-02-02
十三邀3 “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做独立思考者。现代人不善于思考。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太大,没精力思考。生活和工作节奏太快,没时间思考。环境帮我们塑造好了行为准则,我们似乎也不需要思考。每天低头行路做事,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有招架之功,也就不错了。思考能使生活更加清醒。别人都做的事,未必就是对...
评分谈话节目的文字版,碎片化的信息,如果对所讲其人有所了解,会越看越有味道,如果对其人其事都不甚了了,那就没什么好看的了。 第一章讲的许倬云,不熟悉,旧式知识分子的既视感。对民国时期的一些言论不能认同,其人其事也没有代入感,差点弃读。 第二章白先勇,去年看了《孽...
评分 评分十三邀3,许倬云、白先勇、陈嘉映、王小波、金宇澄、唐诺、陈志武、西川、许宏、项飚、赫拉利、谭嗣同。这一专辑应当是最佳。 许知远本人还是有知识分子掉书袋、谈主义、追忆过去、怀疑批判的种种毛病和习惯,在这一辑子中棋逢对手,很舒服,比如跟西川谈的明显谈high了,宛如...
评分四辑中先读了知识分子的这一辑,此书不负人望,实在没想到会比十三邀视频的内容丰富这么多!怎一个精彩了得啊! 迫不及待读了许倬云和项飙的两篇。总的感觉是:第一非常真诚,对谈双方都在智识上坦然相向;第二许知远非常有智慧,准备的问题有深度、有目的且非常犀利,更精彩的...
图书标签:
◎ 编辑推荐
★ 10余位深刻影响时代的作家、知识分子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知识分子专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 容首次全番结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专辑人物包括许倬云、白先勇、陈嘉映、王小波、金宇澄、唐诺、陈志武、西川、许宏、项飚、赫拉利等10余位作家、学者,堪称一场时代的知识盛宴。
★ 当知识分子遇上许知远,从审美的共鸣到知识共同体的重建,将时代观察呈现为更辽阔与深沉的表达
受访者皆是我们时代中,他们有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见识,所以有料;从访谈窥人,他们或谦和,或洒脱,或深情,风格迥异,所以有趣;他们为同一种逝去而叹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所以有同一种温度:同样关心广阔的人类命运,并奋不顾身投身其中。
★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寻智性生活的无限可能:
作为 “智识上的同路人”,许知远对话10余位我们时代里的标志性的知识分子,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探讨人文与求真,追问意义与价值;也通过不断对话安顿自我,观察世界,寻回精神生活的力量。
★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节目呈现;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
嘉宾个人年表+访谈视频二维码+新增大量注释+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点睛式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 彩蛋! 王小波特别篇,李银河等人深情忆小波;
谭嗣同特别篇,历史学家与新青年对谭嗣同从各种角度的动人解读!
许倬云夫人孙曼丽谈婚姻生活中的趣事,六千字长文首发,带你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许倬云。
.
◎【名人/媒体推荐】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
◎【内容简介】
在当代生活中如何解救自我?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着人心之自由;
如何重寻我们生活中的消失的“附近”?人类学家项飚给出了新的理解与建议;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哲学家是什么感觉?陈嘉映剖白个体经验与求真渴望;
对现实无能为力怎么办?唐诺讲述着自我的挣扎与书写的永恒。
……
许知远与10余位国内外重量级作家、学者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当代人文访谈录。从许倬云到白先勇,从金宇澄到赫拉利,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经济学、人类学等领域等多个领域,探索从个体到社会的众多议题,成就一部有料、有趣、有温度的访谈录。他们说过的智慧、愤怒、偏激之言,都来自同一种脉搏:对广阔的人类命运的关怀。在流量至上、技术笼罩,人文主义节节败退的今天,这样一种不合时宜的精神,久违了。
——“你说什么时候这种价值混乱才会过去?
——“要在里头能够让自己喘得过气来,自己能仰着头说我不怕这,不怕那,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
值得是评分最高的一本,其关键是每一位对谈者本身都有十足的能量,对于历史、社会、文化、文学等都有切身的观察体验,并由此有自己更为深入的理解,所以这一本的内容普遍没有消磨在访谈者的生活经历上,而是以对文明的观察与理解为谈话主题,且访谈者自身的学识素养撑起的足够的内容,另一方面以口语交流避免了书面语可能的复杂,这种表达更为直接。
评分文字版收录了许多节目之外的对话,喜欢《十三邀》的朋友还是值得一读的。如果你没那么多时间全读,那么我推荐这一册。
评分几乎每一季都看过,粗略翻了一下,感觉最喜欢第3册,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主题“给大问题做注脚”。读完之后有点理解许知远为什么有印刷崇拜,文字能够呈现出来的层次感比影像更为丰富。还是那句话,希望十三邀录到30季,而我在多年以后也能够更加自由丰沛。
评分王小波这一章我最喜欢,许说他不是大师是启蒙者,这话让王小波听了肯定跟有人戳了他肺一样,因为他听不了别人说他杂文比小说写得好。我倒觉得在中国的小说里《红拂夜奔》是数一数二的。
评分永远喜欢访谈录。看来要再回过头多看几遍这几期了。对一切热忱满怀敬意。(最喜欢:许倬云,白先勇,陈嘉映,项飚)
十三邀3 “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