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纔子型作傢,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
這本書並非一本充滿學術語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語言,為現代人解讀瞭“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們為什麼會為“身份”而焦慮。“身份”這個詞在這本書中更多的還是指一種社會地位,一種當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祿。為什麼我們渴望得到彆人的認同?是什麼讓我們變得“勢利”,對於金錢和時尚的欲望之壑為何總也填不滿?我們到底怎樣纔能剋服這種身份的焦慮呢?在閱讀這些文本的時候,一方麵,你會驚嘆於德波頓廣博的知識,那信手拈來的典故和風趣的點評,為你從多個視角展現瞭人類的“身份”觀念;另一方麵,你會漸漸審視自我,發現許多已經在你腦海裏根深蒂固的東西,開始動搖和解體。
有句話是叫“物質精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很喜歡這位矮小睿智的傢鄉人,我們渴求溫飽,安全,尊重,愛與自我實現,從物質到精神,一直是外界在支撐著我們這一顆顆脆弱的心,否則,我們便如那無柱可攀的繚藤,墜入泥土,很快腐爛生臭。我如果愛你,那麼也許是因為你給我提...
評分【我們發現颱灣有四億人口】 這是一句著名的意識形態廣告詞,但是讀懂瞭字麵後的含義你就會明白這絕不僅僅是一句廣告詞,關乎著英國哲學傢阿蘭•德波頓筆下的身份焦慮。 比利是個朝九晚五的貿易公司業務經理,晚上則是兼差的無綫電計程車司機。上瞭電腦色情網站他則是個想...
評分 評分 評分人本質上是空虛的,沒有外界的激勵人便會失去其靈魂的重量,外在錶現為對身份的焦慮,産生強烈的不確定感以及欲壑難平的煎熬等等。人相當於一個容器,自古以來人就深知這一點,因而開始對這個世界加以改造,以滿足自身的需要。對身份的渴慕,對權力的崇拜,對知識(不是智慧)...
買完纔發現電子版的書比紙版還要貴...orz...
评分讓我想起瞭盧梭的孤獨漫步者的沉思,如果盧梭真的沒有為世俗的身份認同所睏擾,那《沉思》可能不會是一本充滿瞭抱怨及絕望的書。即便他不承認這點。
评分像我這種焦慮的人,特彆需要看這類書,隻是看瞭後還是照樣焦慮
评分讓我想起瞭盧梭的孤獨漫步者的沉思,如果盧梭真的沒有為世俗的身份認同所睏擾,那《沉思》可能不會是一本充滿瞭抱怨及絕望的書。即便他不承認這點。
评分像我這種焦慮的人,特彆需要看這類書,隻是看瞭後還是照樣焦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