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军史学者、作家。1968年7月出生,1985年9月考入军校入伍。曾任解放军出版社《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滇西抗战三部曲” 《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荣获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文津图书奖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惠通桥。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
本书以“微观战史”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地叙述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围绕惠通桥展开的攻守较量,细腻生动地再现了抗战史上一段命运转折之战。
编辑推荐
1. 1942年中国远征军退守怒江,炸毁惠通桥,打破了日军觊觎昆明的企图,为日后扭转战局创造了条件。本书以细腻的文字和丰富的史料完整讲述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围绕惠通桥展开的一系列战事,这在抗战史研究上是第一次,填补了研究空白。本书也是作者微观战史写法的再次运用,其细节呈现,史实挖掘,甚至以日来记的写作,真实还原了一段抗战史,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可读性极高。
2. 《惠通桥之战》大量使用了口述史资料,最大限度还原了历史。同时,本书也以客观的态度讲述日军和中国远征军真实的战场状态,正视历史,给人警醒。作品让人体会到了战场的残酷和战役指挥时千钧一发的紧迫感,真实的战争绝不是荧幕上简单的冲杀,而是细微之处的临机处置,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本书是一部真实的战史作品。
说来惭愧,尽管平时也读几本书,但本地历史方面的书籍,却几乎从未涉足。 但我有个毛病,凡是别人送我的书,一定得认真读过,否则便觉辜负。 天地社的新书《惠通桥之战》便是因为这样的机缘打开的。 万万没想到的是,拿起来就放不下去了——直到凌晨一点,才以明天还要上班的理...
评分提到历史,我们想到得都是那些对于历史走向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事件。当然这是历史的一部分,这些大事件也必然在历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其实任何的大事件也都是由微小的历史细节构成,如果缺少了这些细节,那么大事件其实也就不存在。所以对于历史的研究者来说,大事件能...
评分 评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惠通桥是这条公路的关键点。 《惠通桥之战》本书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客现地叙述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围绕惠通桥...
评分如果我们在网上搜寻“惠通桥战役”,会发现“一分钟改变抗战历史”这样难以置信的词条,那么艰难的康张怎么会受一分钟影响呢?而整个战役在网络上也是介绍的比较简单,好像是张祖武在一瞬间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一样。那这个一分钟背后到底有什么的故事呢?这本书就讲述了这个一分...
看过余戈的 松山战役 ,先辈们抵御外侮流血牺牲的历史感觉就在眼前,写得真好。
评分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可读性极高。那就让我们通过专业者的专业梳理,走进历史的现场,受着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也反思历史必然的规律吧。
评分如作者引用黄仁宇那句话“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整部书的戛然而止有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伤,那是多少民众如保山、腾冲等地无辜的死亡,那是多少次贻误战机的失误判断,那场捍卫民族生死存亡的滇西抗战中,怒江和惠通桥见证了一切。 “爆破的那一瞬间,我就在这里……然后,一直活到了现在!”作家余戈在现场的凝望激荡着所有人的内心。一座桥,一曲悲歌,终有新桥建成,过去战争中凝聚而成的力量会依着怒江荡漾在我们心头。
评分不能忘却的历史!书中大量的真实史料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惨烈无比的战争年代!我们要珍惜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争取来的现在美好生活!
评分不能忘却的历史!书中大量的真实史料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惨烈无比的战争年代!我们要珍惜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争取来的现在美好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