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迪,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先后供职于《智族GQ》《时尚先生esquire》,长期从事非虚构写作,也在试着写小说。
发表于2025-02-02
逃走的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和清、W老师一起聊了聊本书的写作过程,以及前后的想法变化。贴于此,作为补充。 原文刊载于“先生制造”: https://mp.weixin.qq.com/s/18aJ6A_zSpuXulOJceD6XQ “往后退” A:写这本书的契机是什么? L:2019年初,我在一家杂志社报了鹤岗这个选题。当时鹤岗第一次因为“白菜...
评分在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在等朋友的间隙、耳机里一直在循环波莱罗舞曲,顺畅地读完了这本书,其中50页是在车上读的。读到自己的部分有点恍惚,我曾经是这样的吗?读别人的故事反而有种亲近感,尤其是那个iPhone生产线的人,曾经体验过流水线的生活,不过我的流水线可以随意休息...
评分小时候,我喜欢人多的地方,那里有欢声笑语,有热闹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活.力。我们在人裙中嬉戏玩耍,感受着生命的蓬勃。然而,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内心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不知从何时起,我却只喜欢独处,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就像李颖迪的《逃走...
评分这本书如果带着表层的疑问去看,或许容易迷失在细节和故事中,一头扎进冷硬的雪里。问题看似是这样的:这群逃离的年轻人,他们如何生活?他们怎样选择?他们会走到何方?他们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了吗? 但真正的答案不在话语、文本之中,而在字里行间。何为标准生活?何为正确选...
评分逃走的人 读一本新书,喜欢看着名字妄自揣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人物设定会不会很ji肋? 对《逃走的人》做了太多设想,比如这是一本寻找自由,乌托邦式的美好寄托,然而我错了。 这是作者追踪三年走访五城,用碎片化的场景串联起来一幕幕独幕的话剧,他目睹那些逃离的隐匿青...
图书标签: 社会学
在难以喘息的当代生活,人们在策划一场逃离
从“唯一正常”的生活逃走,从原生家庭、社会关系、狗屁工作中逃走,我们将通往何处?
·
一场将自己作为试验品的生活实验 ——“不想要的就不要了!”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囤积食物、养猫
不上班,不社交,不恋爱,维持最低欲望的生活,脱离轨道,与人隔绝
·
追踪三年,从赛博角落到废弃都市,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门
资深记者李颖迪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
·
许知远、杨潇、袁长庚、杜强联合推荐
“对倦怠时代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一次重要的疗愈。”——杨潇 作家,著有《重走》
·
鹤岗,东北边陲之城,因极低的房价而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头条。
在鹤岗神话的背后,是一座座同样资源枯竭、经济衰退、被世人遗忘的城镇,河南鹤壁、安徽淮南、河北燕郊,以及一个个具体的、迷茫的、涌向那里的年轻人。这是一群逃离者的故事,也关乎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囤积食物、养猫,不上班,不社交,不恋爱,靠积蓄维持最低欲望的生活,与人隔绝。从互联网的隐秘角落,到大雪覆盖的边缘小城,作者李颖迪为我们展现了人们如何策划和实践自己的逃离。
她记录了逃离者的来处——富士康工人、保安、平台客服,这些工作给人的压缩感与漂泊感,还有冷漠疏离的家庭,无法寻得的爱意;也与他们共度脱轨后的人生——在鹤岗,面对漫长的黑夜,窝在温暖的旧房子里,讨论生的意义,以及,孤独的死。
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闯进被雪封闭的城市,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门,也试图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说到底,如何才能得到自由呢?自由又将带我们通向何方?
·
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原来一群年轻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应对时代。逃逸或是一种怯懦,也可能是一种勇气,一些时候,我们需要脱轨来辨认自身。李颖迪的观察与行文皆细腻、敏锐,若能再对时代语境有更深入的呈现,就更为完美。——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对倦怠时代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可能也是一次重要的疗愈。——杨潇 作家,著有《重走》
《逃走的人》象征着新一代纪实作者的某种态度。他人的世界不再只是抵达“文明”、“公正”或“理想”的文字中介,写作不再因其不可置疑的道德优越性而板起脸来教训人。相反,他人是作者散落于人间的无数镜像,写作是破除“他-我”二元、恢复生活自身情感粘连状态的寻常功课。颖迪的文字和她笔下的人物一样,有一种让人心动的朴拙和踟蹰。“逃”,有的时候是故作决绝的牵绊,是看似毁弃的重建。在这场时代造就的游戏当中,规则、路径、方法、主张,无一明确,常常是还未声张就已经气馁。一切都尚未完成,甚至连写作本身都带有失败的气息。别慌,我确信这个文本的意义在于未来,在于告诉后来者曾经的“今天”如何成为造就“明天”的“昨天”。——袁长庚 教师、人类学学者
我在想,如果我来写这本书会怎么写,也没有具体的想法。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在一个光滑的玻璃上向下滑行,直到堕入虚无,而让我们免于这种坠落感的,无非是在滑行时奋力抓住点什么,财富、家庭、成就,你知道没有什么意义,唯一的意义只是减缓下坠时的恐慌之情——甚至在设法抓住它们的时候,你也知道毫无意义,有意义的只是抓住本身。这实在是生而为人最幻灭的地方。读李颖迪的故事,我的这种想法变得非常具体。——杜强 媒体人、非虚构作家
像被离心机甩出的水滴,这些原本被生活的滚轴挤压的人,离开了他的煎熬。逃离生产线,逃离门卫,逃离前台,逃离工位,逃离大城市,却依然依靠出卖青春和活力得来的积蓄和本领,继续活着——活一天,就消耗一天。没有什么希望,但给自己放了假,不听命于别人,也远离伤害。 “应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背负着家族家庭和自己过往的影子,逃出的是地域,进入的是另一个地域,自己选择的“乐土”。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了? 这是一种真实,它逼问生命的意义,追问生存的目的。也许道理说不清楚,身体却已做出了回答——这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逃离的人有的选择终极解决,一逃再逃,逃无可逃之时,这未必不是最终的解脱——人生没有退路?有的。 我们要追问的,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它好像呼之欲出,却又欲言又止。
评分鹤岗之类的城市之所以沦为鬼城,其问题的表象在于地方资源枯竭,而问题的实质我们没法去谈,谈了也于事无补。鹤岗就像是佛教故事中的蜘蛛丝,给走投无路的人绝处逢生的希望,但是蜘蛛丝的尽头都有些什么呢?有的是在鹤岗只有两类工作,一类是体制内,一类是体制外。体制内的是正经工作,体制外的是无业游民。不管体制内外,鹤岗的生活是封闭且停滞的。人在熟人堆里就不会感到孤独吗?现实是聚众时常要比独处更叫人觉得孤独,而且时常还很麻烦。那些走投无路的人都有哪些共性?有父母兄弟却没有依靠,有努力工作却没有前途。躺平从来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放弃。
评分像被离心机甩出的水滴,这些原本被生活的滚轴挤压的人,离开了他的煎熬。逃离生产线,逃离门卫,逃离前台,逃离工位,逃离大城市,却依然依靠出卖青春和活力得来的积蓄和本领,继续活着——活一天,就消耗一天。没有什么希望,但给自己放了假,不听命于别人,也远离伤害。 “应该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背负着家族家庭和自己过往的影子,逃出的是地域,进入的是另一个地域,自己选择的“乐土”。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了? 这是一种真实,它逼问生命的意义,追问生存的目的。也许道理说不清楚,身体却已做出了回答——这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逃离的人有的选择终极解决,一逃再逃,逃无可逃之时,这未必不是最终的解脱——人生没有退路?有的。 我们要追问的,是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它好像呼之欲出,却又欲言又止。
评分看之前我只是带着猎奇的心态,想知道那些去鹤岗花几万块买房躺平的人,到底在过什么样生活。看着看着我一直在心里重复“太近了,太近了”,这些陌生人就是从我们身边消失的人。疫情毫无疑问是一个催化剂,时代的精神状况必定会反映在人们的行动中,他们果断选择了“逃走”,这是他们的重启人生。作者很优秀的地方在于,虽然几乎是在写鹤岗群像,但时代的背景都穿插在了里面:因为疫情大半年接不到活的编剧、人们对动物伴侣的需求、不谈恋爱只拼饭群、无处不在的短视频……有人到了鹤岗获得了新生,也有人发现自己终究逃无可逃。“我们这些人,明明处在人生最好的阶段,但为什么这么疲惫?”作者的问题让我觉得,这是这几年最贴合当下年轻人精神状况的书,他们自发做了社会实验,选择退出竞争,选择隐居,时代的问题已经显现,而答案还未出现。
评分好读的,可以一口气看完,就是鹤岗的雪和可以想象的日复一日的出租屋让人觉得闷(虽然最沉闷的是这些不愿讨论过去的人回到父母家的时刻)。看很多电影的男人,开炸串店的女孩,突然消失的女孩,有些过去看过的零星印象。“闭门不出不再显得古怪”,是那三年的刻痕。封面设计得很好哇,发光的水母,最后消融在水中。经常想强硬地背离主流秩序之后,能够自己创建的微观生活是什么样的,书里记录的是一种通往空白的分割线。可以想象生活内缩到只有自己和猫的时候,空旷和沉闷好像就是逃离的回声,跟人在房间里的呼吸一样。
逃走的人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