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安庆,哲学博士,教授,江西瑞昌人,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伦理学方向研究生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主要研究重点是德国哲学、西方伦理学、应用伦理学。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华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1984年获得山东大学哲学学士学位,指导老师为谭鑫田教授,论文讨论的是斯宾诺莎哲学;
1989获得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学位,指导教师为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和原湖北大学张志扬教授,论文讨论的是伽达默尔释义学;1992年获得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为杨祖陶教授和陈修斋教授,论文讨论的是谢林哲学;1984-1995年在(现)海军工程大学工作,1990年取得讲师资格,1993年取得副教授资格;
1995-2001年在湖南师大工作,1997年任外国哲学教授,1998年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任伦理学博士生导师。
2001-2003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在柏林学习研究德国哲学,重点研究谢林的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联系导师为前德国哲学学会主席HansPoser教授。
2003-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哲学系工作。2003年3月回国后作为主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参与了湖南师大外国哲学博士点的建设。同年9月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任伦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著作:
1、《谢林》,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2、《叔本华》,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3、《施莱尔马赫》,台北,三民书局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版;
4、《美的欣赏与创造》,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获得1998中国教育图书展图书奖;
5、《文化建设论》(与邓名瑛教授合著),长沙,湖南出版社1998,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6、《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与北大杨河教授合著),首都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获得第14届国家图书奖);
7、《世界思想文化名著精读丛书-哲学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出版译著:
1、《伽达默尔文集》(主译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
2、[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德]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德]谢林:《布鲁诺对话--论事物的神性原理和本性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5、[瑞士]司徒博:《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当代西方学术经典译丛。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德]施莱尔马赫:《论宗教--对蔑视宗教的有教养者讲话》,香港道风书社,2009;
已在《柏林谢林研究》(德国),《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香港)、《哲学与文化月刊》(台湾)、《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哲学》、《德国哲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和译文80多篇。
发表于2025-01-19
谢林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谢林研究 谢林 哲学 世界哲学家丛书 德国观念论及其研究 德国古典哲学 哲学史 谢林及其研究
谢林生平述要:
(1),青年谢林通过厄丁格尔接触到雅各·波墨的思想。波墨——厄丁格尔的影响痕迹在谢林早期哲学就清晰可见(比如神秘主义思辨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并不像一般学者认为的,谢林从1809年的《自由论文》前后才接受波墨的影响。而夸大波墨思想在谢林哲学中的影响也是无益的。因为波墨的思想也是继承前人的,尤其是古希腊的神秘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等。黑格尔也受到波墨——厄丁格尔思想的熏陶。
(2),谢林在费希特的“知识学”影响下,写了两篇论文:《论一种哲学形式的可能性》与《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或论人类知识中的无条件者》(1795)。费希特虽然是谢林的哲学导师,但这不意味着谢林这时候是在重复费希特的思想。真实的情况是,谢林从一开始就走的是自己独立的哲学道路。和缺乏哲学史素养的费希特不同,谢林原初思想的源头是多方面的,比如莱布尼茨、斯宾诺莎、柏拉图等。即使没有费希特,谢林也会走上自己的“探索哲学本原”的道路。
(3),谢林对斯宾诺莎的推崇。
(4),众多哲学家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康德认为他的三大批判是进一步展开哲学体系的前提或基石。而费希特指出,三大批判根本不是稳定的基石,而是预设了太多前提没有澄清,比如自在之物,不可知的先验自我,可思而不可认识的理念等。谢林认为,康德只是给出了结果,但还缺乏前提。莱因霍尔德、黑格尔、叔本华都在激烈抨击康德哲学的“被给予”特征。
(5),耶拿时期(1798-1803)是谢林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光。但“世故的排斥”最终压倒了谢林,使其“出走”。
(6),卡罗琳娜与谢林的关系,以及对谢林的影响。他们结婚后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出走耶拿,到巴伐利亚的维尔茨堡,这是一个天主教为主的保守之地。
(7),《整个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的体系》(简称为,维尔茨堡体系)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上都超过了《先验唯心论体系》。之后,谢林在构思更庞大的体系,但并未完成。
(8),谢林辞去教职离开大学,在黑格尔发表《精神现象学》之后,两人关系恶化。简言之,长久以来,黑格尔每当有求于谢林时必定会好言相向,然后在达到目的之后便保持沉默,直到下次有求于谢林,如此往复,直到他感到自己羽翼丰满,不再需要谢林的提携和帮助。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诋毁了谢林思想。在谢林发信与黑格尔交流讨论的时候,黑格尔拒绝回复。之后,两人的交往就终断了。
(9),《关于人类自由的本质的哲学研究》(1809),是谢林最后一部公开发表的哲学著作。海德格尔对“自由论文”很吹捧,但这篇文章只是谢林哲学的片段而已。
(10),通常的哲学史研究对于谢林哲学就到1809年为止。对他以后的哲学要么是忽略,要么就是一笔带过,再不然就是站在某种意识形态下无的放矢地攻击。比如,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中对谢林和叔本华的篇章表明他根本不懂这几位哲学家的学说。
(11),谢林后期哲学保存在他的庞大的手稿里。谢林的后期哲学已经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些研究正在改变人们对谢林,甚至对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12),谢林从1810年底开始构思“世界时代哲学”体系。
(13),《世界时代》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以展开绝对精神从最初到最后的演化过程,其深邃的思辨使得《世界时代》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以“时间”为主要问题的哲学著作。
(14),必须强调,和当代的某些流行思潮不同,谢林对于“时间”的思辨不是孤立片面的,而是始终与“永恒”结合起来。理解时间必须以对于永恒的理解为基础,反之亦然。而当代的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以为从某些生活体验或者精神状态就可以把握“时间”的真义,这是幼稚的想法而已。同样错误的是,之关注“永恒”而忽视“时间”的真实存在。
(15),《世界时代》的出版一再搁浅。在慕尼黑大学的图书馆曾经保存着《世界时代》第一卷《过去》的12种手稿,也就是12种不同的版本。谢林的写作一再地从头开始,而且一直围绕“过去”打转。这些手稿在1944年的战争中被毁。唯一幸免的是《世界时代》1811年和1813年的排印稿。
(16),谢林在1827/28年,以《世界时代体系》为名字教授过课程。本书可以说是《世界时代·原稿》(1811/1813)的延续,谢林做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但它更多的是带有提纲性质。
(17),谢林讲授过《近代哲学史》。谢林和黑格尔,都是历史意识强烈的哲学家。哲学作为理解把握精神的本质及其现象的学问,其第一步应该从真实存在的精神——历史,尤其是哲学史——入手。除了谢林和黑格尔以外,很难再找到精神视域与之相比拟的哲学家。
(18),黑格尔在自己的哲学里看到了精神演进的顶峰,而在谢林看来黑格尔哲学只是一个环节,而谢林自己的“世界时代哲学”才是精神的最终完成。爱德华·冯·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试图协调谢林和黑格尔的对立,甚至把叔本华的体系也包容进来。
(19),曼弗雷德·弗兰克认为,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源于谢林。谢林在1814年受聘到柏林大学讲授哲学,在当时引起轰动。但是黑格尔左派、马克思、恩格斯、齐克果等人对谢林的哲学讲授感到失望。他们渴望谢林带来哲学向“现实”的转变,但发现谢林带来的仍然是“精神中的、概念中的现实”。马克思希望费尔巴哈写一部专门批判谢林哲学的著作,但费尔巴哈回信表示他根本不把谢林放在眼里。
(20),谢林的晚年,是德国哲学界的庸俗唯物主义、法国的孔德实证主义、英国的功利主义,以及各种对哲学本身的拒斥流行的年代。
(21),谢林于1854年8月20日去世,其墓碑上刻着如下几个大字:纪念德国的头号思想家。
很可
评分很可
评分邓老师年轻时的作品,文笔优美,可以作为了解谢林的第一步。
评分很可
评分一本尚可的谢林小传,很难说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不过我要下一个断言,那就是整个20世纪的神学与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谢林哲学体系的借尸还魂。
谢林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