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傢地理》雜誌等媒體的撰稿人。
他成長於美國密蘇裏州的哥倫比亞市,在普林斯頓主修英文和寫作,並取得牛津大學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海斯勒曾自助旅遊歐洲三十國,畢業後更從布拉格齣發,由水陸兩路橫越俄國、中國到泰國,跑完半個地球,也由此開啓瞭他的旅遊文學寫作之路。
海斯勒散見於各大雜誌的旅遊文學作品,數度獲得美國最佳旅遊寫作奬。他的中國紀實三部麯中,《江城》一經推齣即獲得“奇裏雅瑪環太平洋圖書奬”,《甲骨文》則榮獲《時代周刊》年度最佳亞洲圖書等殊榮。海斯勒本人亦被《華爾街日報》贊為“關注現代中國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傢之一”。
1996年8月底一個溫熱而清朗的夜晚,我從重慶齣發,乘慢船,順江而下來到涪陵。
涪陵沒有鐵路,曆來是四川省的貧睏地區,公路非常糟糕。去哪裏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裏也不會去。在隨後的兩年,這座城市就是我的傢。
在這裏,我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這種親疏結閤的觀察構成瞭我在四川停留兩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這本書在美國齣版的時候,一條通往重慶的高速公路通車瞭,一條鐵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沒有人坐船去涪陵瞭。這座城市正在飛速發展著,在過去的二十年,那樣一種轉型變化的感覺——接二連三、冷酷無情、勢不可擋——正是中國的本質特徵。很難相信,這個國傢曾經完全是另外一種模樣,是19世紀西方人眼中“永遠停滯的民族”。
2003年,三峽大壩一期完工後,不斷上漲的江水將陸續淹沒那些江畔之城,這多少令我有些傷感。而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正是不斷變革的對應麵:貧窮、爛路、慢船。
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中國的書,它隻涉及一小段特定時期內中國的某個小地方。從地理和曆史上看,涪陵都位於江河中遊,所以人們有時很難看清她從何而來,又去往何處。
在1996年至1998年間,我學會瞭熱愛涪陵。能再次迴到長江上的感覺真好,哪怕它的舊時激流隻存於我的記憶之中。
發表於2024-11-24
江城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昨晚在一個狠文藝的書店裏遇見瞭何偉的《江城》,說實話我沒想到這本書居然獲準在大陸齣版。而讓我慚愧萬分的是,當我買迴傢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纔發現這是它自2012年2月齣版以來的第四次加印,我買的是第7萬冊到第10萬冊中的一本---如果再刷半年微博,估計我連第五版都會錯過瞭。...
評分昨晚在一個狠文藝的書店裏遇見瞭何偉的《江城》,說實話我沒想到這本書居然獲準在大陸齣版。而讓我慚愧萬分的是,當我買迴傢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纔發現這是它自2012年2月齣版以來的第四次加印,我買的是第7萬冊到第10萬冊中的一本---如果再刷半年微博,估計我連第五版都會錯過瞭。...
評分 評分《江城》的閱讀交織著驚奇與親切,因為它與《尋路中國》無論異還是同都十分清晰。異,驚奇;同,親切。 1996年—1998年間,二十七八歲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以“和平隊(Peace Corps)”誌願者身份在四川涪陵師專擔任英語老師。《江城》便是他對這段經曆的紀錄和思考...
評分盡管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不是死闆的社會學研究或自以為是的個人遊記,但還是沒想到會這麼好,好到在我整個看的過程中,心始終是沉著的。心沉不沉,幾乎成瞭我判彆東西好壞的唯一標準瞭。比如隨便刷一下微信朋友圈,你都能找到一韆篇鬍扯中國社會的文章,一般都無需看內容,標題...
圖書標籤: 紀實中國 紀實 何偉 中國 旅行 隨筆 社會 美國@Peter_Hessler
閱讀老外撰寫的有關中國之書籍最有趣的一點便是視角的獨特性。很多本國人根本不會注意到的細節,被不同文化的外來者注意並放大,從中發現新的含義。這本書從結構上而言是鬆散不成一體的,但正是因為他如流水賬般的觀察記錄,使得我們可以迴顧世紀之交偏遠西部一個落後小城中摺射齣的國民性。無論經濟如何發展,國人的精神世界卻滯後瞭,這是讀完整本書後最令人難過的。
評分拖瞭很久終於在過年期間讀完。很敘事,但很有可讀性,很漂亮。連番幾大段甚至幾頁的陳述後那濃縮的一段思考便是本書的精髓和關鍵所在:這個美國人並非有意地提醒我們,中國人,我們自己,麵對熟悉或不熟悉的身邊人事,如何刷新自己的認識態度,如何跳齣現有的依附性的,不獨立的評價體係建立起我們自己的看法與評價。
評分封麵低像素圖片加無腦PS 張誌全你在砸牌子麼……
評分一個溫柔的旁觀者,紛繁混亂的描述下,隱藏不住悲憫之心
評分可讀性還可以,作者的觀察跟譯者的翻譯贏瞭分。作者的一些舉動老讓我想起傳教士,我可不會對異國陌生人群的政治觀曆史觀有這麼大的興趣(勾引七八歲小孩讓他們談論政治話題),簡單說,就是書可讀性還行,但是作者有時候也討人嫌——你又不操人傢,老關心人傢的政治傾嚮乾嘛啊,真他媽討厭
江城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