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1770~1831),德國古典唯心主義辯證法哲學的集大成者,徹底的客觀唯心主義者。他主張,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純概念的形式在邏輯學中不斷發展,然後理念外化成為自然界,最後又在精神哲學的各門科學中迴復到理念自身。這樣,他建立瞭一個以理念為基礎的、包括瞭一切科學的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他在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與本質,論述瞭辯證法就是對立麵的統一。他把整個的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都看作處於普遍聯係與發展變化中。其辯證法的不徹底性在於,他的作為“絕對真理”的哲學體係是絕對的、永恒不變的。馬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唯物辯證法時,批判地吸取瞭黑格爾哲學中的辯證法這一閤理內核。主要著作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史講演錄》、《哲學全書綱要》等。後者分為“邏輯哲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三部分,是對其全部哲學體係的闡述。
黑格爾的《小邏輯》是構成他的《哲學全書》的一個主要環節,本來是印發給學生的講義性質。是黑格爾於最後十餘年內的心血。它的好處在於把握住全係統的輪廓和重點,材料分配均勻,文字簡奧緊湊,而義蘊深厚。初看似頗難解,及細加咀嚼,愈覺意味無窮,啓發人深思。他的學生在他逝世後編訂全集時,再附加以學生筆記作為附釋,於是使得這書又有瞭明白曉暢、親切感人的特點。尤其是關於思想對客觀性的三種態度及概念的推論等,都是《大邏輯》所沒有或極少見的,特彆值得重視。
翻開序言就發現果然又是本難讀的書,還是不抱自己能在讀完後還記得序言寫瞭什麼這種不現實的幻想先把讀書筆記的架子搭齣來隨讀隨寫吧。 *******雜感******** 為啥沒人研究過各國都充斥的這種選民意識呢?從英國到普魯士到俄美到日本,每個崛起後的國傢都覺得自己就跟遊戲或者漫...
評分這本書其實是綜閤瞭黑格爾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的一部巨著,讀起來費力我覺得需要注意一點,黑格爾強調反思,所以說讀的時候不要從字麵上強作理解。而是要求諸自己內心進行反思。因為很多錶述沒有相應的精神體驗從字麵上是很難理解的。比如多和一的統一,黑格爾強調超越感官的高級...
評分開始閱讀的契機是馬哲課我很喜歡的老師說《小邏輯》是催眠神器,而彼時剛看完亞氏《形而上學》並且被個體論痛扁的我立刻産生對它的好奇:迫切想把亞氏的形而上學與黑馬列毛一係列進展的形而上學取得聯係。 《小邏輯》建立在達成和解的古典主義審美裏。與黑格爾同年生的貝多芬在...
評分大緻看瞭下黑格爾的小邏輯,完全無法體會,此書原本是黑格爾給學生上課的講義,加上他去世後學生們的筆記作為附釋。傳說中代錶黑格爾成熟哲學思想的大作讀起來像是不同的世界。學習哲學有時候真的很費勁,費爾巴哈當時上瞭三遍黑格爾的邏輯學課程依然不能贊同或者說完全支持;...
評分由於最早讀的是賀麟先生的譯本,所以對於梁誌學先生譯本中采用的一些譯法不以為然,對照德原版,梁譯本在語感方麵明顯過於鬆散。
老人說“腦子不用會生銹”,所以,閱讀不能隻找安逸的枕邊書,也要讀磨腦子的書。磨腦子的書當然首選黑格爾《小邏輯》,我大一時花兩個月,每天讀10頁,讀得昏天黑地,去食堂吃飯都一腳高一腳低。黑格爾能讓概念充滿曆史感和生命之火,跟他走一遭後,心智跟被壓路機壓過的堤壩一樣夯實。
评分3rd。 本質論最難。
评分“我揚棄瞭她”
评分發現一個現象,不管是哲學專業還是非哲學專業的,提及黑格爾時,必說他們看過他的《小邏輯》,假如沒有第二本的話。是的,該書很薄,和他 其他上比起來確實薄瞭很多,於是人們願意花錢買輕鬆,以為哲學就是靠一本薄書就能掌握。《小邏輯》屬於黑格爾哲學體係中較靠後的部分,因為很多概念在前麵的著作中已經係統地解釋過,所以在著這部著作中就不再解釋,這也是它薄的原因,而非為省事寫的哲學通俗本。 強調一遍《小邏輯》在黑格爾的思想中的位置非常深。想讀黑格爾,請從《精神現象學》開始。
评分按照黑格爾的這種理解,全部世界哲學發展的曆程,由純存在開始,到自在自為的理念結束,終點又迴到瞭起點,自成一個圓圈。差彆僅僅在於:在起點上,理念的內容還是潛在的;在終點上,理念的內容全部充分展開瞭。對此,我們要問:這種圓圈,不就是證明瞭真理是可以窮盡的嗎。而且,顯然黑格爾是想錶明,他的哲學體係,就是這種絕對真理的完整錶現。但是,這恰恰便違反瞭辯證法。正如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所指齣的,黑格爾的辯證法,打破瞭以往所有的哲學傢把哲學當成絕對真理總和這一幻想。可是,他自己卻又陷入瞭這一幻想。其不同僅僅在於:以往的哲學傢以為,絕對真理是他第一次發現,並最終完成的。黑格爾則認為,以往的哲學傢都有所發現,不過是由他最終完成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黑格爾哲學中體係與方法的矛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