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以哲学著述为其终身事业,而又不是像康德那样一生局处书斋。他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曾亲身感受大时代的呼吸,亲身投入大时代的风云聚会当中。无论是回忆清末帝制时期的生活,还是在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涯,都浸透着深刻的思考。尽管是在一种恬淡的文风下从事写作,却把当时的社会风貌、士林风采勾画得如在目前。比如回忆蔡元培的“圣贤气象”、闻一多的即兴诙谐、联大学生的激昂慷慨,纯用白描手段,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凝重。
冯友兰的这部30万字的回忆录是他的全集《三松堂全集》的自序。这可以说是比较别开生面的做法。而一部书的序言到了这样长,也可以说是一种记录罢?
冯友兰将他自己的哲学生涯置入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他是带着问题去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这个问题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他试图从哲学上解答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哲学活动的开始”。而他主要的哲学著作也都贯穿着这个问题。[1] 另外,他也是“带着中国的实际”...
评分冯友兰将他自己的哲学生涯置入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他是带着问题去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这个问题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他试图从哲学上解答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哲学活动的开始”。而他主要的哲学著作也都贯穿着这个问题。[1] 另外,他也是“带着中国的实际”...
评分冯友兰将他自己的哲学生涯置入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他是带着问题去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这个问题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他试图从哲学上解答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哲学活动的开始”。而他主要的哲学著作也都贯穿着这个问题。[1] 另外,他也是“带着中国的实际”...
评分冯友兰将他自己的哲学生涯置入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他是带着问题去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这个问题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他试图从哲学上解答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哲学活动的开始”。而他主要的哲学著作也都贯穿着这个问题。[1] 另外,他也是“带着中国的实际”...
评分冯友兰将他自己的哲学生涯置入了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中。他是带着问题去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这个问题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他试图从哲学上解答这个问题,“这就是我的哲学活动的开始”。而他主要的哲学著作也都贯穿着这个问题。[1] 另外,他也是“带着中国的实际”...
难忘的好书
评分难忘的好书
评分这是我仰慕的大师啊.这本书生动有趣,作者童年生活十分丰富,看得我热血沸腾!直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然也可以去过我向往的生活哩!
评分值得再读,牢记“修辞立于诚”!
评分终于看完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