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兰·德波顿他,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23岁以处女作小说《爱情笔记》初试啼声即大放异彩;此后的《爱上浪漫》和《亲吻与诉说》继续激活我们的阅读体验,开掘传统小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5岁就入围法国费米娜奖;27岁完成惊世之作《拥抱逝水年华》;31岁出版《哲学的慰藉》,拿古典的欧洲智慧为现代人疗伤;33岁带着满腹诗书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开讲《旅行的艺术》;35岁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身份的焦虑》的途径;37岁的他撰写的《幸福的建筑》成为英国热播电视节目《完美之家》的创意源泉;41岁的他,继续将睿智的眼光投向工作领域,……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而工作?思考《工作颂歌》,成为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最适宜当前形势的作品;41岁的夏天,阿兰·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由此引发《机场里的小旅行》;最近,“哲学向左,宗教向右”,以他一贯的在哲学和宗教之间旁征博引,自由进退的优雅笔触,带来一本具有最抚慰人心的,号召大家从宗教中偷点什么东西为己所用的供广大无神论者阅读的作品——《写给无神论者》。
发表于2025-03-31
写给无神论者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1 《写给无神论者》已是阿兰•德波顿的第十一本书。而此前我第一次也是唯一读过的只是他的《哲学的慰藉》。那大概是六七年前读初二时候一个苦寒江南冬日的下午。因为是农历的大年初几,母亲在下午行将结束时在厨房准备着较之平常富有过年气息的晚饭。几乎是一口气把...
评分 评分最近,我去参加了一个读书小组,在回答“你是否有信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中竟然有很多高学历的同学,都表示自己是某种宗教的信徒,其中不乏名校海归和很多科研单位的博士。这还是让我有点意外的。 毕竟,我们从小都是受无神论教育长大的。提起宗教,大概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
评分最近先后读了乔斯坦 .贾德( Jostein Gaarder)和阿兰 .德波顿( Alan De Botton)的新书。两位都是我喜欢的大众哲学传播人,两本新书碰巧撞车,都在宗教信仰上做文章。 贾德谈宗教,比如神导论,并不算新鲜。风靡全球的《苏菲的世界》里面,小女孩席德的父亲隐入幕后,代理...
评分这不算严格意义的书评,更多是一篇读后感,所以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吧。(对其他宗教还不了解,所以这篇读后感主要围绕基督教来写。) 从第一次参加教会活动到现在已经不下五年,现在每个星期两个晚上的bible study,周六参加团契,但是,仍然没有信基督。 可以说我是一个顽...
图书标签: 宗教 哲学 阿兰-德波顿 阿兰·德波顿 英国 随笔 英国文学 散文
尽力去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不过是许多无神论者的兴趣所在,但是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而是在于一旦假设他不存在,人类将如何自处。《写给无神论者的宗教》主题在于一个人即使是一个无信仰者,但是他也能发现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给人带来安慰的 。在这部刺激的完全属于作者首创的并且即将面临着争议的作品中,德波顿认为世俗的人们可以从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道德、艺术和教育等等领域中去学得一些东西。在这本书中,德尽力去淡化和消弥宗教中教条主义的一面,摄取了宗教中能够安慰怀疑论者当下思想的一面,让人们去感受美丽和睿智的东西。
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在于:宗教的理念和目的能够成功应对现代心灵的诸多问题,条件是在提供解决办法时从孕育宗教的超自然框架中剥离。个人认为:宗教并非马克思所言是穷人的“鸦片”,宗教在多数情况下并非给人带来切实的物质性利益,而是引导芸芸众生如何成为真正的”人“。
评分没有了上帝之后,人类进入了一个绚丽多彩却又孤独绝望的世界。
评分作为一个不知道有没有神论者,我觉得,这本书要谈的,真的只是世俗社会里让人心静和成长的一种方式。宗教是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宗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而宗教在过去几千年中的积淀中,也有一些材料能够实现作者的目的。简直就是一本个人自我教育成长新模式的宣言书。
评分向我这个死硬的无神论者打开了一大块新世界。就像他说的,好书只有慢读细读才有用,不能贪多。哪怕今年只读这一本书我也不亏了。
评分没有了上帝之后,人类进入了一个绚丽多彩却又孤独绝望的世界。
写给无神论者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