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生于奥地利的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她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与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耶利内克很早就开始写诗,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成分的《钢琴教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S》(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I—V》(2002)等。
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2004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发表于2024-11-21
钢琴教师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最黑暗的一段时光?最灰暗的一段日子?人生低谷?我实在找不到一个不显得矫情的,没有被用烂的词来给那将近三年的时间命名了,算了,况且就叫“那段时间”吧。那段时间,怎么说呢,当时的情况是,由于资质愚钝,缺乏指导,无人理睬,所以即使终日劳累放弃了所有的个人生活而学...
评分我阅读的嗜好很怪,如饥饿无比的饕餮,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必定要到最后一页,作为阅读的尾声,断断续续去看一部作品,我认为无法彻底投入身心,沉浸到作者在小说中营造的氛围(当然,那些差劲到不得不让人停顿一会,甚至没法吸引到读者投入的快餐作品除外)。 但是这本《...
评分 评分采访耶利内克(节选)——摘自《书城》 问:你跟汉内克(《钢琴教师》电影导演)一样,也是奥地利人,并且跟他一样,你也不断探讨人类心灵的黑暗面和丑恶面。这其中有某种强烈联系吗? 答:这样说也是另一种陈腔滥调。但我们确实都不是特别“轻”的人——我的意思是说,在艺...
评分图书标签: 耶利内克 小说 奥地利 外国文学 钢琴教师 女性 诺贝尔 压抑
《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外国出版,后来又被法国拍成电影,获得了夏纳电影节的多个奖项。
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亲极端变态的钳制下心灵如何被扭曲和情爱如何被变异的痛苦历程。书中描写了如共生体一样不正常的母女关系。埃里卡虽年龄上已届而立之年。仍然时刻处于母亲的监视之下。不能越雷池一步 甚至睡觉也必须与母亲在同一个床上。青春期变成了“禁猎期” 埃里卡被禁止和外人随便交往,不能穿时装。想要一双高跟鞋都不行。她的内心囚长期的压抑经受了极大的扭曲。埃里卡的学生克雷默尔的出现打破了母女之间死一般沉寂刻板的幽闭生活。克富默尔热烈地追求自己的女钢琴教师,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情爱陷阶:母亲固执而变态地从他手中抢夺埃里卡。埃里卡在对待情欲上表现出受虐狂的疯狂举动。最终克雷默尔选择了逃离。而埃里卡也开始走出发霉的生活。试着走向远方的一缕阳光……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成功,常有十分令人惊奇的描绘,对人性的观察可谓洞烛幽微。女作家天才另类的笔触、产生了惊才绝艳的美学效果。
虐恋DBSM是通过痛感获得快感的性活动,肉体精神双方面,往往是受虐者安排控制,多依赖于对痛苦的预期,非痛苦本身,核心是自愿原则,埃里卡是M(源自奥地利作家Masoch)成因是童年母亲极强控制欲及对爱的渴求,虐恋中,插入行为非必须,超越性器官,甚至不勃起亦能获得快感,钢琴教师VS爆裂鼓手,教师都有SM倾向,前者受虐,后者施虐(非性活动的施虐),极少的对话,且多是间接引语,直接间接切换,大量大量发散式的心理描写,简直非同寻常的阅读快感,一如SM,阅读时遭受到精神痛苦,从而达到肉体以及精神上的强烈快感,建议看本书之前先阅读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即使在现代西方社会,虐恋仍是边缘性爱恋,然而,《五十度灰》造成的全球影响莫非说明虐恋正渐渐被主流社会接受,个屁,该死的主流社会,
评分痛苦的阅读体验至少50%来自翻译……
评分耶利内克就像一个克制的严厉老处女:你,给我规矩点!
评分奥地利
评分牛逼的小说,可怕的翻译
钢琴教师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