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誌揚,1940年生,武漢人,現任教於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社會倫理思想研究所。1980年,全國招考500名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他以助理研究員資格被錄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現代德國哲學研究工作。1986年調入湖北大學德國哲學研究所,職任研究員。1994年調入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同濟大學哲學係兼職教授。
主要研究方嚮為:
(1)重審西方形而上學史的語言之維,得齣"語言的兩不性",即語言既不能證實本體也不能證僞本體,使本體論和虛無主義失去理論根據;
(2)驚奇苦難嚮文字轉換時的失重狀態,從"創傷記憶"入手,研究記憶質性從過去時同一性轉嚮將來時偶在性的條件,並把這看作是中國現代哲學的門檻;
(3)發掘西方哲學史中的"偶在性"資源,提齣非同一非辨證的悖論式"偶在論",先是為瞭消極地作為現代性理論建構的檢測與防禦機製,後纔意識到它的積極意義在於,可以審視所謂"西學東漸"中的四次主要重述(黑格爾/馬剋思、尼采、海德格爾、施特勞斯),進而審理當今普世麵臨的"古今之爭"及其背後的"諸神之爭"難題,為瞭尋求不同於"非此即彼"的另類齣路;
(4)區分"現代中國哲學"(包括新儒傢、現代儒傢倫理、馬剋思主義新儒傢、毛澤東思想等意識形態)和"中國現代哲學",從三個維度上(語言的界麵性、超驗的中立性、個人的自律性)探討建立"中國現代哲學"的基礎與形式;
(5)提齣漢語言哲學,除瞭現代漢語能說與應說的實踐,還著手檢討以《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傳習錄》為文本的語式分析,即不走"論語集釋"注疏章句字義的路子,而是專注語式的基本類型,以此分析儒傢所代錶的中國思維方式及其闡釋與論證方式。
以上五點大都以文字的形式不同程度地見諸於著作或論文。後三點是目前關注的方嚮。由此可見,其學術雖有西學背景,但目的始終在於"中國現代哲學"的建立。
本書分為上下篇:上篇是對西方現代哲學的習得;下篇是對西方文學藝術的閱讀。兩者幾乎是語言與語境、對象與活動的關係。一種“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正是作者迴歸“現代漢語言”之路的不懈努力的寫照,也是20世紀80年代的某一類人的某一種求學記實:“個人的真實性及其限度”,一個幾近悖論式的生存兩難。
發表於2025-02-07
門:一個不得其門而入者的記錄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張誌揚的書。記得當年在書店裏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還有些不以為然,覺得書名有些故弄玄虛,錶述上與當年流行的學術隨筆、文化散文體比較類似,稍稍翻瞭一下,就把它放迴瞭架中。過瞭好幾個月,我在同一傢書店又看到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對於這個書名...
評分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張誌揚的書。記得當年在書店裏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還有些不以為然,覺得書名有些故弄玄虛,錶述上與當年流行的學術隨筆、文化散文體比較類似,稍稍翻瞭一下,就把它放迴瞭架中。過瞭好幾個月,我在同一傢書店又看到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對於這個書名...
評分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張誌揚的書。記得當年在書店裏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還有些不以為然,覺得書名有些故弄玄虛,錶述上與當年流行的學術隨筆、文化散文體比較類似,稍稍翻瞭一下,就把它放迴瞭架中。過瞭好幾個月,我在同一傢書店又看到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對於這個書名...
評分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張誌揚的書。記得當年在書店裏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還有些不以為然,覺得書名有些故弄玄虛,錶述上與當年流行的學術隨筆、文化散文體比較類似,稍稍翻瞭一下,就把它放迴瞭架中。過瞭好幾個月,我在同一傢書店又看到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對於這個書名...
評分這是我讀過的第一本張誌揚的書。記得當年在書店裏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還有些不以為然,覺得書名有些故弄玄虛,錶述上與當年流行的學術隨筆、文化散文體比較類似,稍稍翻瞭一下,就把它放迴瞭架中。過瞭好幾個月,我在同一傢書店又看到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當時對於這個書名...
圖書標籤: 哲學 張誌揚 文學 現代主義哲學 隨筆 語言 Philosophy 散文
其中的多篇文章,雖嘗讀過,而今復讀,猶如新睹。以前多半是沒讀懂就恍而惚之瞭。
評分我認為這是一個真正懂哲學的人。因為他在以純粹哲學的方式討論哲學的核心問題,而不是引用一大堆學術著作和名詞(這些都是哲學的屍體)。
評分差點被唬住瞭
評分差點被唬住瞭
評分門哥啊...
門:一個不得其門而入者的記錄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