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锋,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西比较美学。主要学术专著有《完美的自然》、《西方美学与艺术》、《美学的感染力》、《诗可以兴》、《美学的意蕴》、《生与爱》。主要译著有《实用主义美学》、《哲学实践》、《生活即审美》、《美学指南》等。
《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主要内容是:纽曼曾经说过现代艺术的冲动“就是要摧毁美”。这一论断在20世纪的西方艺术历程以及中国当下的艺术实践中都可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和美还会继续彼此蔑视吗?而关于美学理论,基维宣称如今的美学界是狐狸当道的时代,是一个被分割成众多领域,每个领域都被一些专家统摄的时代,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一种宏大理论包罗万象的刺猬时代已经逝去。
美学还会走向统一吗?
作者通过对当代艺术和美学界最为热议,同时也和当下中国最相关的11个问题的梳理,呈现了三个回归的趋势:其一,当代艺术重新肯定一些正面的价值;其二,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开始形成放下成见和独断、重新建构一种统一理论的趋势;其三,中国美学开始了一种回归古典资源,并以此参与到世界美学对话的过程。
注定是一本读了之后会痛苦的书——它没能力给出答案。
评分专业课 不评论
评分当代美学第一本看完的书 哈哈
评分作者将美学中的很多概念、争论梳理的清清爽爽,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获益良多
评分立于中国古典美学(生命,禅宗的不执着)和现象学美学(生存论,身心交织),审美对象是一种要求我们在审美经验中去把捉的东西,它不是美学理论可以穷究的对象,它是美学理论研究的剩余者。这种剩余者只是事物的兀自在场或显现,而不显现为任何确定的外观或知识。审美对象就是事物活泼泼的显现,是事物在向外观或知识的显现途中,美在显现。审美居于身心之间,目的在于训练身(非名言)心(名言)之间的自由切换与和谐合作,从而避免出现某种程度的固执,无论是由身体引发心灵的固执,还是心灵引发身体的固执,审美在于“不着边际”,在于让我们进入一种存在状态。对这种刹那显现的美的追求和识别有助于培养不同文化之间的内在默契,超越后现代文化纯粹差异性;美关涉人的生命质量,这种生存论性质可以超越后现代文化的纯粹虚拟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