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生於浙江湖州。1981年獲復旦大學曆史學碩士學位,1983年獲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國際曆史人口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曆史地理專業委員、上海市曆史學會副會長等。
著有《西漢人口地理》、《普天之下:統一分裂與中國政治》、《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曆史的啓示》、《往事和近事》、《中國移民史》(主編,第一、二捲作者)、《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葛劍雄自選集》、《看得見的滄桑》、《走近太陽——一阿裏考察記》、《碎石集》、《行路集》、《人口與中國的現代化》(閤著)、《悠悠長水——譚其驤後傳》、《劍橋劄記》、《臨機隨感》、《曆史學是什麼》(閤著)、《韆年之交在天地之極:葛劍雄南極日記》等;發錶曆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等方麵的論文百餘篇。
作者 侯楊方,1970年5月生,江蘇泗陽人。1992年獲復旦大學曆史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工作於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現為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國際人口科學研究聯盟(IUSSP)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曆史人口和中國經濟史,在《曆史研究》、《中國人口科學》等刊物發錶論文10餘篇。
32開平裝,復旦大學齣版社2005年齣版。
國傢新聞齣版署“九五”規劃重點圖書、上海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研究成果。
這部皇皇6大捲400萬字的人口史巨著,是中國人口史研究無愧於泱泱大國的裏程碑,也是中國史學界近年以來zui令人注目的成果之一。
主編葛劍雄在第1捲裏以20餘萬字的《導論》,對中國人口史研究的主要問題與總體看法,進行瞭全麵深入的論述,《導論》不僅是一部閎通的中國人口史概論,也是中國曆史人口學的奠基之作。
各捲作者都分彆以最後一章作為本捲的結論,讀者能從這些結論章瞥見作者的宏觀視野與開闊思路。
本書兼及人口結構、婚姻、傢庭、生育、人口素質和影響人口變化、分布、遷移的各種社會與自然因素,近代部分還運用人口統計學方法進行微觀研究。
市麵稀有的經典!“中國文庫”第二輯之《中國人口史》全6捲,我國人口史研究的裏程碑之作,由著名曆史地理研究專傢葛劍雄教授主編並撰寫導論、先秦至南北朝捲,凍國棟、吳鬆弟、曹樹基、侯楊方分彆撰寫從隋唐五代至1953年的其餘5捲,全書300餘萬字,重點探究瞭各個時期的人口調查製度、人口的數量變化、人口的分布、人口與社會和曆史的關係等方麵,為專業研究人員和願意深入瞭解中國人口史的讀者提供一部詳細、全麵而係統的專著。定價196元!
國傢新聞齣版署“九五”規劃重點圖書、上海哲學社會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研究成果,由著名曆史地理研究專傢葛劍雄教授主編的《中國人口史》由復旦大學齣版社齣版。 該書試圖為專業研究人員和願意深入瞭解中國人口史的讀者提供一種盡可能詳細、全麵而係統的專著。全書300餘萬字,分為六捲,分彆為:導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葛劍雄著),隋唐五代時期(凍國棟著),遼宋金元時期(吳鬆弟著),明時期(曹樹基著),清時期(曹樹基著),1910-1953年(侯楊方著)。各捲獨立成書,全書的體例基本統一,內容力求詳盡。人口調查製度、人口的數量變化、人口的分布、人口與社會和曆史的關係等方麵,是本書的重點所在;在可能條件下兼及人口結構、婚姻、傢庭、生育、人口素質和影響人口變化、分布、遷移的各種社會與自然因素;近代部分還運用人口統計學方法進行微觀研究。各捲的結論體現瞭作者的理論思考。本書充分吸收前人成果,加上大多數作者一二十年的研究積纍和數年辛勤撰寫,希望能成為各自領域的最佳成果。
《中國人口史(第一捲) 導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
本捲導論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彆論述瞭“人口”一詞的來曆和現代“人口”定義、人口史學科定義,以及人口史與相關學科(如人口學、曆史人口學、社會史、經濟史、曆史地理學)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界定瞭中國人口史的時間範圍和空間範圍,明確瞭中國人口史的基本內容應為:人口的數量變化、人口的再生産過程、人口的流動和遷移、人口的結構、人口的分布以及人口理論、思想和政策。並據作者的研究體會,歸納瞭研究中國人口史的基本方法(如曆史學、人口學、社會學、曆史地理學、人類學的方法),同時提示研究所用的基本資料及其價值的優劣利弊。結閤全書內容,探討瞭研究中國人口史的意義,還對中國人口發展的周期和周期性、20世紀開始的人口轉變、是否存在人口爆炸、中國人口發展變遷的決定性因素、人口增長的不平衡性、人口與中國疆域及外部世界的關係等問題提齣瞭自己的看法。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該時期的人口通史。依據目前可考的史料,參考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論述瞭該時期人口調查製度的形成和演變,通過不同的方法與途徑,推算或估計瞭各個階段的人口數量,分析瞭不同階段的人口數量分布及其形成原因,並討論瞭漢代的戶均人口分布問題。
限於史料和數據的缺損,對多數人口現象還難以作量化分析,不少方麵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國人口史(第二捲) 隋唐五代時期》
本捲依據傳世文獻和敦煌吐魯番文書及墓誌資料,詳細地討論瞭隋唐三代時期的戶口統計與籍帳製度、著籍戶口的變化過程與各主要時段戶口變動的特點、人口的分布和不同人戶的遷移背景,以及人口的傢庭規模結構和城鄉結構、職業結構等問題,並對隋唐三代人口現象的基本特徵進行瞭概括。
在學術界已有較多討論和尚有疑義的相關問題上,本捲提齣瞭補充意見或作齣瞭新的解釋。還努力關注以往學者較少涉及的人口問題,如對於中晚唐時期的人口發展,著籍戶口與實際戶之間的重大差異,隋唐時期的人口峰值,南北方人口發展的地域差異,中古人口分布格局及其演變的基本趨嚮,各區域人口分布的具體狀況,人口結構的主要層麵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為進行比較研究,本捲中追溯瞭漢晉時期的一些人口現象。
作者凍國棟,1957年生,原籍河南舞陽。 198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曆史係本科,1986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執教於武漢人學曆史係暨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兼任唐長孺教授學術助手,1991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93年晉升教授,1995年擔任博士生指導教師。為教育部首批“跨世紀優秀人”培養計劃入選者。曆任武漢大學曆史係主任、曆史文化學院院長、人文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南開大學中國社會曆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唐史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等。
主要從事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敦煌吐魯番文書的研究,側重於研究魏晉隋唐時期的典章製度、經濟與社會變、人口問題和敦煌吐魯番經濟社會資料等。著有《唐代人口問題研究》、《唐代的商品經濟與經營管理》、《中國俸祿製度》(閤著)、《全唐文職官叢考》(閤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閤著)等;譯著有《奴隸製與農奴製的理論》(閤譯)等;發錶《麴氏高昌役製研究》、《吐魯番齣土文書中所見唐代前期的工匠》、《旅順博物館藏(館建中五年孔目司帖)管見》、《隋唐時期的人口政策與傢族法》、《六朝至唐吳郡大姓的演變》等學術論文50餘篇。
《中國人口史(第三捲)遼宋金元時期》
本捲依據史書、會要、文集、筆記及地方誌,對遼、宋、金、元各朝的戶口調查統計製度和能收集到的平部戶口數據,進行瞭詳細考證。不僅獲得有關戶口調查統計製度的比較麵的認識,而已整理齣自北宋初期至南宋後期的6個標準時點的全國和分區域戶口數據係列,並大體恢復瞭金、元的全國和分區域戶口數據。在此基礎上,論述瞭遼、宋、全、元以及西夏的人口發展過程,包括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及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並將研究的主要範圍分成16個區域,詳盡地探討瞭各區域人口的發展過程和相關因素,及其內部的人口公布狀況。此外,對當時的城鎮人口、各朝人口變動的內在規律也作瞭一定的探討。
本捲就遼、宋、金、元時期的戶口查統統計製度發錶瞭一些新的見解,對原有的觀點作齣瞭較大的修正。有關戶口數據均經過認真考證和鑒彆,有助於學術界的進一步研究和利用。考慮到影響人口變動的社會和自然的多種因素,本捲剋服以往斷代研究的局限,以自然區域為單位進行長時段研究。
作者吳鬆弟,1954年生,浙江泰順縣人。1982年獲東北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1986年獲復旦大學曆史學碩士,工作於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1992年獲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大阪大學(1996年)、牛津大學(1998--1999年)和哈佛大學(1999年)客座研究員。
主要研究中國經濟史、移民史、人口史和曆史經濟地理。著有《無所不在的偉力——地理環境與中國政治》、《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中國移民史》第三捲《隋唐五代時期》、《中國移民史》第四捲《遼宋金元時期》,以及《黃淮海平原曆史地理》(閤著)等著作,並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曆史地理〉等刊物發錶論文50餘篇。
《中國人口史(第四捲)明時期》
本捲依據《明實錄》、《明史》等官修史書 和明人文集、筆記、地方誌及檔案資料,深入地討論瞭明代戶口調查與戶籍管理製度、內地各省分府人口數量、邊疆地區漢族及少數民族人口數量、人口增長率、人口的分布與遷移、城市人口與其他人口結構、明末人口銳減 等關於明代人口的一係列重要問題,並對影響明代人口變動的內在規律進行瞭一定程度的理論探討。
本捲的研究,綜閤運用瞭曆史學、人口學和統計學的方法,既注重人口製度的定性分析,也注重人口數據的定量分析。在厘定明代戶口調查與戶籍管理製度的基礎上,通過對大量戶口資料的考訂,盡可能復原瞭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國分府分地區人口數據及崇禎三年(1630年)全國分省人口數據,並對明初及明末城市人口的數量和比例作齣估測通過對區域人口數據的研究,求得不同地區的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大緻復原不同時期各地區的人口數量,獲得對明代人口曆史較完整的認識。
作者曹樹基,1956年4月生,江西南昌人。1982年獲江西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1984年獲中國農業科學院農學碩士,1989年獲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1984一1986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室工作,1989—1996年在華東理工大學文化研究所工作,1996年9月進人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1993年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礬分校(UCLA)曆史係客座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事中國農業史、中國人口史及中國傳染病流行史的研究,任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和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曆史地理》等刊物發錶論文30餘篇,著有《中國移民史》第五捲《明時期》及《中國移民史》第六捲《清、民國時期》等專著。
《中國人口史(第五捲) 清時期》
本捲依據《清實錄》、《清史稿》、《清朝文獻通考》、嘉慶《大清一統誌》等官修史書和清人文集、筆記、地方誌及檔案資料,深入地討論瞭清代的戶口製度、各省分府人口數量、邊疆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人口數量、人口增長率、人口的分布與遷移、城市人口數量,以及戰爭、瘟疫、災荒對人口的影響等一係列重要問題,並對清代人口變動的內在規律進行瞭一定的理論探討。
本捲的研究,綜閤運用瞭曆史學、人口學和統計學的方法,注重人口製度的定性分析,更注重人口數據的定量分析。通過對大量戶口資料的考訂,全麵復原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鹹豐元年(1851年)、光緒六年(1880年)、宣統二年(l910年)各省分府人口數據,並與1953年相同政區中的人口數量進行比較。
本捲對太平天國戰爭、西部迴民戰爭及光緒初年北方大旱災所造成的各地人口損失,作齣瞭盡可能詳細的論述;對乾隆年間及光緒十九年(1893年)城市人口的數量,作齣瞭與前人完全不同的估計,有助於人們獲得對清代人口曆史的新認識。
本捲作者亦為同上一捲。
《中國人口史(第六捲,1910—1953年)》
本捲收集1910-1953年期間大量的中國人口數據,並根據其來源及人口普查、登記和調查的製度,進行瞭詳細的分析和判彆。在此基礎上,主要運用人口統計學的方法,對這一時期中國人口的各項主要指標,包括人口數量、年齡、性彆、婚姻、傢庭、生育、死亡,人口分布、遷移、職業、素質和生活水平,以及人口與經濟、社會等方麵的相互關係,進行瞭盡可能完整的研究。同時,對海內外學者在該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作齣瞭評論。
本捲中第一次提齣中國人口模式的轉變發生於20世紀上半期。隨著現代公共衛生與醫療技術、現代交通工具由西方引人中國,並逐漸從城市嚮鄉村、從沿海嚮內陸的普及和傳播,
中國發生瞭流行病轉變與人口轉變,即死亡率漸趨下降,從此開始擺脫瞭高齣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模式。這一轉變,成為中國人口進入高速增長時期的直接和主要的原因。
發表於2025-01-22
中國人口史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人口史 曆史 葛劍雄 人口學 曆史地理 社會學 中國曆史 人口
葛劍雄這個明粉……無語瞭……
評分權威準確,重點看瞭明清,內容太多啦
評分係統的提供瞭曆史上各時期的人口數據,並且對人口的遷移,人口結構,城鄉人口等問題作瞭專題性的討論。從觀點上來說,較為全麵地迴顧瞭以往學者在人口問題研究中的主要觀點,並有所取捨,對未盡之處作瞭專門的考察。首先本書可作為工具書使用,省去瞭翻閱分散在各類典籍中原始數據的時間;其次,各章節分論均在總結觀點之餘提齣瞭新的認識,綜閤運用瞭傳世史料和敦煌、吐魯番文書、齣土墓誌等,以新材料得新觀點,爬梳材料之功可見一斑。
評分至於嗎,還把太平天國和陝甘迴亂對人口的影響刪除
評分鴻篇巨製
中國人口史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