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萬,(Hans J. van de Ven),荷蘭人,1980年畢業於荷蘭萊頓大學中文係,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孔飛力研習中國近代史。1987年獲博士學位。隨後任教於英國劍橋大學。現為該校第10任漢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從朋友到同誌:中國共産黨的初創》(1991年),現研究項目為中國近代海關史。
以往歐美學術界在論述抗戰前夕和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政府的作用時,多采用“史迪威模式”,把目光更多投嚮中外關係,特彆是中美關係。本書作者認為應從中國社會本身來尋求答案,為此,在翻閱爬梳瞭大量原始檔案和文獻的基礎上,對此項課題進行重新研究,提齣瞭不少新看法,供中國學界和一般的文史愛好者參考。
“在我的分析中強調四個主題。第一,我把戰事和軍事置於國民黨曆史的中心,這段曆史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作為一個附有武裝力量的革命組織的崛起,直到1945年8月隨日本投降而終止的抗日戰爭,到彼時為止,我相信其失敗雖然不是不可避免的,卻是可以預見的。……
第二,國民黨民族主義的一項內容是駁斥將中國描繪成一種不尚武的文化。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方認為中國不尚武、消極和落後的觀點在中國內部被接受瞭。……
第三,雖然國民黨人受到西方軍事模式和文化批評的影響,他們並沒有忘記中國自己的曆史,他們的政策采納瞭過去的傳統。……
第四,我很重視地緣政治。一方麵,這要求注意國民黨自己在地緣政治方麵的深謀遠慮。在這一方麵,從1935到1939年,國民黨試圖利用日本和中國東北有漫長邊界的蘇聯之間的衝突……”
發表於2025-04-25
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本書立論的基礎是對史迪威—白修德模式和以英美為中心的敘事視角的超越,讀罷此書,最大的感受便是“堅實”二字。讀完有點小疑問,作者在書中說蔣介石選擇在淞滬與曰會戰是引敵南下的戰略轉變,藉助上海的獨特地理區位以期通過頑強抵抗獲得國際同情與援助。但我看王奇生的論文...
評分當初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是剛係統接觸颱灣材料的時候,難免有些驚艷的感覺,對漢學傢比較佩服。但最近更多的接觸英美方麵的材料和觀點之後,發覺漢學傢們雖然說也到處尋找原始材料,但對這些材料的解讀以及運用,不免有些漏洞百齣。當然,現在如此看,正如我前幾年看一樣...
評分當初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是剛係統接觸颱灣材料的時候,難免有些驚艷的感覺,對漢學傢比較佩服。但最近更多的接觸英美方麵的材料和觀點之後,發覺漢學傢們雖然說也到處尋找原始材料,但對這些材料的解讀以及運用,不免有些漏洞百齣。當然,現在如此看,正如我前幾年看一樣...
評分本書立論的基礎是對史迪威—白修德模式和以英美為中心的敘事視角的超越,讀罷此書,最大的感受便是“堅實”二字。讀完有點小疑問,作者在書中說蔣介石選擇在淞滬與曰會戰是引敵南下的戰略轉變,藉助上海的獨特地理區位以期通過頑強抵抗獲得國際同情與援助。但我看王奇生的論文...
評分方德萬開篇就批判瞭史迪威-白修德模式,這種模式的敘述裏,國民政府腐敗無能有獨裁,抗日的是富有活力的“民主”的zg,而大英雄則是史迪威。這種模式傾嚮於把中國描述成一團漆黑,並且把責任歸咎於國民政府甚至蔣介石本人,而自己則總是正確的。實際上史迪威並不特彆富於軍事能...
圖書標籤: 曆史 海外中國研究 民族主義 中國近代史 方德萬 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 中國曆史 抗戰
一部努力擺脫“史迪威—白修德模式”即“國民黨內在痼疾說”對其成就忽略的著作。分析史迪威觀念的形成背景,並強調軍事、尚武觀、接納傳統、地緣政治四個主題。肯定瞭國民黨政權戰前對社會的動員以更好抵製侵略,錶達瞭農業國無法應對現代戰爭需求的同情。總之抗日戰爭史是說不完的。
評分為什麼每一本書下麵的書評都是發在南方周末或則和南方周末有關係的人寫的?。。。。 報人執史筆,真是突來的無妄之災
評分看瞭第一章,就有種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的感受,看來我還是太年輕瞭……
評分《躁動的帝國》裏提到,關於新生活運動內容,戰爭如何塑造現代中國【P15“狗計劃”,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一部努力擺脫“史迪威—白修德模式”即“國民黨內在痼疾說”對其成就忽略的著作。分析史迪威觀念的形成背景,並強調軍事、尚武觀、接納傳統、地緣政治四個主題。肯定瞭國民黨政權戰前對社會的動員以更好抵製侵略,錶達瞭農業國無法應對現代戰爭需求的同情。總之抗日戰爭史是說不完的。
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戰爭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