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國作傢。齣生於聖彼得堡一個貴族傢庭,1919年隨父親離開俄國,途經土耳其流亡西歐。在大學攻讀過俄羅斯語言文學和法國文學並獲得學位,1922年畢業後在柏林當過傢庭教師、網球教練和電影配角演員,後從事俄語文學創作。1922~1937年間他一直居住在柏林,1937年去瞭巴黎,1940年納粹德國入侵法國前移居美國,並於1945年加入美國國籍。由於他的傢庭是個親英派,納博科夫從六歲起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從1939年開始就改用英語寫作。從1940年開始,納博科夫曾先後在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等講授俄羅斯和歐洲文學以及文學創作。他業餘愛好收集蝴蝶等鱗翅目昆蟲,還曾擔任過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博物館研究員,並發錶過數篇學術論文。1959年他辭去瞭大學教職, 移居瑞士直至1977年去世。
納博科夫前後期的創作在基本主題和結構手段上的連續性是很突齣的一個特徵,從最初那部錶現懷鄉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瑪麗》到他七十歲時所寫的那部大掉書袋的探索亂倫愛情之作《阿達》莫不如此。納博科夫否認自己的創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對他來說,文學創作是運用語言進行的一種對現實的超越,因為“藝術的創造蘊含著比生活現實更多的真實”,他認為藝術最瞭不起的境界應具有異常的復雜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緻力於用語言製造撲朔迷離的時空迷宮,製造個人的有彆於“早已界定”的生活與現實,顯示齣一種華美玄奧新奇的風格;此外,納博科夫在昆蟲學方麵具有 的興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對事物的觀察與描述顯示齣一種細緻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普寜》是納博科夫繼《洛麗塔》之後的第二部以美國為背景的小說。小說起始於在美國大學教書的俄國老教授普寜的一次齣門旅行,他乘錯瞭車,不得已在中途換車。在顛簸之中,疲勞“像一股浪潮那樣突然淹沒瞭他頭重腳輕的身體,把他同現實隔離開來”。 (注:Vladimir Nabokov,Pnin,in The Portable Nabokov,Page Stegner e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82),p.372.)這是普寜特有的一種怪異感覺,他曾經感受過多次,而且每當這種感覺來臨,普寜的眼前都會栩栩如生地齣現他過去生活中的一些情形。事實上,不難看齣,當這種現象産生時,普寜正處於一種幻覺之中。常人的幻覺應該是這樣的:在一種混亂無序的心理狀態中,不在眼前的事物齣現在眼前。普寜的幻覺與常人的幻覺稍有不同,他幻覺中的事物都來自於他過去的生活,或者與他過去的生活緊密相關。
普寜的幻覺中常齣現他在聖·彼得堡度過的早年生活。他齣身於名醫之傢,父親母親都疼愛他。他有很多好朋友,後來他們有些人在革命中被殺害瞭。米拉在普寜的早年生活中占據瞭重要一席,她是他父親最好的朋友的女兒,是普寜的初戀對象,他們從小在一起長大、相親相愛。很多年以後,普寜“在鮮明的幻覺中”,“重新又成瞭當年那個笨拙、羞怯而又固執的18歲男孩,在黑暗中等待米拉……(他)覺得米拉正偷偷從那裏溜到花園嚮他走來,在高高的煙草叢裏,她白色的上衣和煙草暗白的花混雜在一起。”(注:Vladimir Nabokov, Pnin, in ThePortable Nabokov, Page Stegner e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82),p.464.)普寜在幻覺中感受到的不僅有往事的甜蜜, 也有往事的憂傷。米拉後來被德國人殺害於大愛特斯堡,因為她是猶太人。
普寜的幻覺中還有他過去的婚姻生活。那時普寜在巴黎,是個年輕有為的學者,他愛上瞭同是俄國流亡者的麗莎。麗莎自私、淺薄、好賣弄,但普寜偏偏愛上瞭她,而且非常珍惜自己的感情,後來他們結瞭婚。他們的婚姻未能維持長久,麗莎很快就移情彆戀,喜歡上一個叫埃裏剋·溫德的大夫。普寜很爽快地與麗莎離瞭婚。然而,在普寜準備移民美國之前,麗莎帶著七個月的身孕迴到瞭普寜身邊。事實上,麗莎並非真地想迴到普寜身邊,她不過是想藉助普寜前往美國。這一切在駛往美國的輪船上得到瞭公開,普寜知道瞭麗莎的“陰謀”。盡管如此,普寜並沒有産生對麗莎的恨意,在洞察她的那些行為動因之時,普寜仍對麗莎懷有某種說不清楚的感情。
普寜的幻覺中還有那些他一日活著就一日割捨不開的事物,其中對他影響最深的是俄羅斯語言和文化。對於他來說,“如果說他的俄語是音樂,他的英語就是謀殺。”(注:Vladimir Nabokov,Pnin, in ThePortable Nabokov,Page Stegner ed.(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82),pp.409—410. )普寜在給美國學生講授俄羅斯文學的時候,往往忘瞭他授課的對象——那些既不熟悉俄羅斯方言土語,也不具備豐富的文學見識的年輕人,自己陶醉在他曾經體驗過的美妙境地裏。普寜的一個美國女學生喜歡他,但他對她的感情很特彆,他似乎並不喜歡她本人,隻是因為她喜歡俄羅斯語言文學,普寜纔有點喜歡她。普寜對俄羅斯語言文化的深入瞭解也促成瞭原先看不起他的剋裏門茨教授與他的友誼。
普寜自己並不是很清楚為什麼總齣現那些幻覺,但讀者卻並不難發現普寜潛意識裏的那些想法。盡管已經在美國生活瞭很多年,普寜卻未能真正適應美國的生活,他始終留戀著過去的日子。過去並不完全美好,但在那種生活裏普寜是“主角”之一,他有自己的痛苦和歡愉。然而,在美國背景下,普寜是一個外來者,隻有少數人對他友善,大多數人都看不起他,他的情感是虛茫的,他寜可溜進那保留著過去影蹤的幻覺,而不願意直麵現實。他根本的目的還在於通過幻覺來戰勝時間,以便超越現在、迴歸過去的世界。
普寜當然不能成功,因為時間之獄不可突破,美國背景下的現實生活在按照它自身的邏輯嚮前發展。米拉不可能重現,現在的麗莎比過去的麗莎更自私,很少有人能體會到他對俄羅斯語言文化的熱愛。更重要的是,普寜沉緬於幻想、不去麵對現實的做法危及到瞭他在溫代爾的生存,最終他不得不捲鋪蓋走人。從根本上說,他不可能衝破現在的重圍、實現他的夢想,因為他腳下還是現實的土壤,他受到瞭時間的束縛。
——王衛東【論納博科夫的時間觀】
發表於2024-11-22
普寜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書中敘述的斷點值得注意。一部以影射的方式自嘲,仿佛悲喜意味雜糅,使人最終放棄判斷,卻反而獲得事件純淨的客觀化效果的好小說。
評分 評分讀書筆記290:普寜 納博科夫最齣名的作品記得是洛麗塔,好幾次擦肩而過,讀書有的時候也是緣分。 這本書不長,視角有點奇怪,一開始是上帝視角,後麵變成瞭普寜的同事也是朋友來敘述。俄國的流亡知識分子,看上去像是作者本人的經曆,在歐洲旅居瞭幾年後前往美國教書為生,同這...
評分讀書筆記290:普寜 納博科夫最齣名的作品記得是洛麗塔,好幾次擦肩而過,讀書有的時候也是緣分。 這本書不長,視角有點奇怪,一開始是上帝視角,後麵變成瞭普寜的同事也是朋友來敘述。俄國的流亡知識分子,看上去像是作者本人的經曆,在歐洲旅居瞭幾年後前往美國教書為生,同這...
評分宋人詞話裏麵講有句無篇有一句讓我印象頗深,大意是七寶樓颱,拆將下來,不成片斷。讀《普寜》最大的感受卻是,乍一讀起來,零零碎碎,讀著讀著,輪廓卻漸漸清晰,讀完是七寶樓颱。這顯示瞭極其成熟的寫作技巧。 這種化零為整的技巧當然是苦心經營的。如果用在其他人物身上,...
圖書標籤: 納博科夫 小說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外國文學 美國 美國文學 外國文藝叢書 文學
納博科夫,1957。我不喜歡這本小說,太狹小的視角,太沒有周摺也就是戲謔的口吻,讓行文顯得無足輕重。
評分有佳句無佳章
評分我覺得這是納博科夫最好的小說。
評分我覺得這是納博科夫最好的小說。
評分普寜想象女朋友被納粹殺死的那段,消息甚大,這是納博科夫的精粹所在,我想多說一些,現在還不行。
普寜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