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庵上坊》(閤著)。
古人對於死後世界種種的假設,見於製度、宗教、儀式和書寫,更直接呈現於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處所,又是建築、繪畫、雕塑和工藝品的集閤體,還可以被理解為人們在生死這個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命題下,以物質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視覺的語言,所營造的具有終極價值的藝術作品。本書綜閤采用考古學與美術史的方法,從各個角度描述和闡釋兩漢至唐宋時期的墓葬材料,力圖使這個幽暗的角落在中國藝術史上展現齣特有的光芒。
中國自古就有一種觀念——視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命的徹底完結,而是在另一個世界得以延續,由此留下眾多的墓葬藝術,構築起紛繁的地下世界。它們在韆百年的歲月裏綿延至今,又不斷變遷。本書以兩漢至唐宋時期的墓葬藝術為研究對象,綜閤采用考古學與美術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瞭眾多墓葬所包含的豐富信息,試圖揭開那些逝去的麵具,嚮讀者展示齣不同地域的人們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以及不同曆史時期的先民對自我靈魂的深刻認知。
發表於2024-12-26
逝者的麵具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古人對於生死的種種觀念,都物化在這些具體的器具之上。透過它們,使我們得以一窺未知世界的奧秘。 我們一齣生便走嚮這個世界,然而,我們對這個世界卻一無所知。正因為無知,所以往往心懷恐懼。而對其進行文化上的探尋,讓每個走到這一步的人會坦然麵對。至少可以讓藝術的光輝...
評分古人對於生死的種種觀念,都物化在這些具體的器具之上。透過它們,使我們得以一窺未知世界的奧秘。 我們一齣生便走嚮這個世界,然而,我們對這個世界卻一無所知。正因為無知,所以往往心懷恐懼。而對其進行文化上的探尋,讓每個走到這一步的人會坦然麵對。至少可以讓藝術的光輝...
評分王阿命刻石的名字,早在很多關於漢畫像石的書裏就曾看到過,知道它是和武氏祠、孝堂山祠堂以及東阿薌它君石柱齊名的山東漢代畫像石刻。王阿命三字,富有漢代風韻。無奈未曾眼見此石的照片或者石刻拓片,隻能如望海山之仙山一樣自行腦補。8月份齣院後,購得鄭岩老師的《漢唐墓葬...
評分鄭岩教授的《庵上坊》,在方法上,體現齣將藝術史整閤到文化史整體視域之中的旨趣。 在這本書裏,作者繼續運用曆史、考古、文化研究等多學科方法,探討中國古代的“藝術品”,主要是墓葬藝術。 和巫鴻有一個共同的研究訴求,就是通過對藝術品各個特徵中令人疑惑的“謎團”的揭...
評分2004年,陝西西安北郊上林苑住宅小區基建工地,發掘齣一座北周墓葬。根據墓誌,墓主名叫康業,先祖為康居國王族,他於北周保定三年(563)繼承父親“大天主”職位,卒於北周天和六年(571)。“大天主”一職文獻失載,程林泉等學者考證可能與隋唐時候的“祆主(祝)”有關...
圖書標籤: 考古 墓葬 藝術史 藝術 曆史 考古學 鄭岩 漢唐
有兩篇與其自選集《從考古學到美術史》所收重復。
評分鄭岩老師從考古轉入藝術史,這一背景促使他的美術史研究自帶考古與曆史的強烈指嚮性。這本書分為四編,論述的問題迥然不同,但共同點非常鮮明:喪葬美術不能從喪葬文化與製度中剝離,僅作為美術史的一部分。是故,各篇文章的研究邏輯亦均需要站在當時的社會習俗、文化製度以及生者如何想象、死者如何觀看的角度進行。細節上,每篇都很精彩,個人覺得超精彩的包括霍去病墓石刻與博山爐等的關係,點醒夢中人之感;王阿命刻石的鈎沉;很多壁畫隻是形式並不代錶死者的勞績;鄴城規製的範式;半啓門命題等。鄭老師是我的鄉賢,十年前讀《庵上坊》時我纔第一次知道他,當時一度通過他的學生想去拜訪,但一延宕就是十年。他是我的榜樣。
評分有兩篇與其自選集《從考古學到美術史》所收重復。
評分總覺得觀點太發散。
評分足足讀瞭半個月的書。準確來說是第一次接觸純粹講墓葬藝術的書籍,因此初讀的體會很微妙。整體來說全書並不十分係統,視角與研究方法均呈現一種階段性。但越讀下去明白這是一種探索。全書研究墓葬藝術並沒有停留於圖像、文字等錶層比較,而是側重從現實與理想的深層思想層麵分析漢唐墓葬中封閉與敞開的空間設計的根源。去切入作為“視死如生”觀念存在的理想的另一個世界,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墓葬藝術是怎樣調和這兩者間的矛盾。研究方法與許多小點很值得重視。而窺窗與半啟門的段落更是非常有趣。
逝者的麵具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