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裴洞篇》通过苏格拉底的学生斐洞的回忆讲述苏格拉底临刑前一天的言行。苏格拉底与朋友和门徒进行灵魂不朽的谈话,从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谈话主题涉及到了自杀问题以及对灵魂存在的证明。
这个版本的《斐多》是双语版的。 如果你翻译一本书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那么这本书一开始就和你的精神有了契合之处。世纪老人杨绛是睿智的,已经去世了2000多年的苏格拉底也是相当睿智的。能从他人的转述中想见他思想的深邃和立论的高扬。 学哲学的人应该不怕死,因为他...
评分《斐多》是华语世界关于这篇对话最早的译本,是从英文转译,出版于1999年。《裴洞篇》是王太庆先生关于这篇对话的译本,是从希腊文直译,出版于2013年。毋庸置疑,杨先生和王先生的译本均属上乘。我没有读过希腊文和英文的原文,但通过中文文本的阅读,还是觉得王先生的译本跟...
评分柏拉图说:哲学家就是练习死亡。这个死亡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死亡,而是指灵魂相对于身体的自由。 练习死亡,和柏拉图的二元论有关。其实是脱离身体的束缚,让灵魂自由,思想自由。 练习死亡,其实是准备迎接“天国”。柏拉图哲学和天主教的提二元论极其相似,所以很快一拍即...
评分 评分在苏子的微笑和裴多的哭泣背后隐藏着的柏拉图。
评分读完忍不住流泪——“我们感到他好像我们的父亲,失掉他之后我们就要一辈子当孤儿了。”
评分不懂为什么商务印书馆现在要把柏拉图对话录一篇篇拆开来出书,以前这样做是因为国内对柏拉图作品翻译的零碎,现在全集都出了,还这样做就让人很费解了。而且起码诸如主题相关的几篇合一本书吧,一篇一本书这种做法实在莫名...
评分他总是狡黠地铺设好进路,等待发问的开启。从灵魂不死到灵魂不朽,还顾虑周全得为防止自杀而强调在世对灵魂的养护,最后勾勒一幅美好画卷从容而去。
评分从四个角度看人的存在。出生:两个身体结合形成的第三实体。成长:吸收食物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也通过学习吸收知识。行动:灵魂(知识)驱动身体。死亡:苏格拉底的灵魂决定的身体的解体分离。身体的本性是分离的,虚体(知识)的本性是可以结合也可以分离的。类似于玻色子和费米子的区分。如果灵魂只是脱离身体的知识,那么就跟知识有同样的性质。苏格拉底的论证显然没有说服听众。他没有很好地区分能量和知识。人必须同时吸收知识和能量才能(以特定方式)行动。使事物发生改变的能量从何而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