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裴洞篇》通过苏格拉底的学生斐洞的回忆讲述苏格拉底临刑前一天的言行。苏格拉底与朋友和门徒进行灵魂不朽的谈话,从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谈话主题涉及到了自杀问题以及对灵魂存在的证明。
當楊絳的斐多出版時,有文章曾討論為何楊絳挑了斐多來譯。當看完楊絳的走到人生邊上,回頭再看斐多,便明白多了,一個智者在人生晚年在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在走到人生邊上,楊降認為人有靈魂,但她並沒有得到蘇格拉底靈魂不滅的結論,她只是說靈魂是否不滅,可以是問題。蘇格拉...
评分【按语:《斐多篇》记述的是苏格拉底临死前和众人谈话的情景,谈论主题是热爱智慧的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和灵魂是否不朽等。本篇读书笔记仅是对该场对话内容的梳理,不涉及相关二手文本对其的解读。 参考译本:水建馥译本、王太庆译本,刘小枫译本。】 格贝对...
评分看西方古代哲人的哲学著作,要比看中国的古代哲人写的东西要来的痛快得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主流哲学土家学说大篇幅的礼仪和伦理等条条框框严重损害了哲学的理性,而这本书中即使讨论生死的问题,也完全散发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斐多这本书...
评分 评分全书有一个地方不明白。 书中论证了如果一个具体事物从属于一个概念,必定与这个概念的反面概念不相容。如1是单数概念的具体表现物,则1与双数这个概念不相容。 柏拉图说 为什么一个数字是单数,可以回答因为它就是1。为什么热,因为它是火。1和火都是他们从属概念的具体表现...
以苏格拉底对哲人应该坦然赴死这个众人不解的命题申辩为开始,中间涉及柏拉图的灵魂肉体二元论,对应的可见可知世界之分离,理念先于具体事物存在,灵魂回忆说用理念天赋来论证,对庸人、智者和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以数举例以对立面互生和对立面的理念无法相容来解决理念分有说的困难。要说隐微教诲应该就是哲人/常人不同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实质应该就是对待哲学的态度。众人害怕死亡特别是灵魂死亡,尤其格贝辛弥亚两人追根究底的两次让苏格拉底论证灵魂不死!最终以描述彼岸世界-大地的景象和苏格拉底坦然赴死告终。
评分我们还欠阿斯格雷彪一只公鸡
评分西方典籍之最可震撼人心者。
评分读完忍不住流泪——“我们感到他好像我们的父亲,失掉他之后我们就要一辈子当孤儿了。”
评分在读这一本的途中,正巧碰到一本小书《哲学家死亡录》,一起读更添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