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素材

多余的素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插队农村时开始自习油画。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丹青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239
译者:
出版时间:2007-9
价格:2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3366958
丛书系列:理想国·陈丹青作品
图书标签:
  • 陈丹青 
  • 随笔 
  • 散文 
  • 艺术 
  • 文化 
  • 多余的素材 
  • 中国 
  • 杂文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多余的素材》陈丹青 这本书是我过去几年里面利用在机场等飞机,在餐馆等人这样的零碎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的。期间我的心智发生了种种在我个人看来是趋向成熟的变化。因着此,对这本书,对作者陈丹青,也起了渐渐的变化。过去我是特别的钟爱陈的小品文,清秀,隽永,带着传统文人...  

评分

中国文人之盛、之舒坦、之不羁、之慨然存于天地、之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者,魏晋六朝与民国也。 陈丹青先生的这本书,是我在书店用一个下午读完的。里面布列松的照片大多很喜欢,得以窥见民国市井生活。 陈丹青性情中人,文字间多有留白,多处引用巴特,正受巴特零度写作之深影...  

评分

昨天在图书馆无意中邂逅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本来只是随手翻翻,没想到竟一发不可收拾,终于一口气把他读完。 之前看过陈丹青的博客,感觉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有良知,有血性,敢言人所不敢言。而我一直喜欢的也正是这一类人。 想起04年南方人物周刊曾推出当今中国公共...  

评分

“中国人,不过将米煮熟盛满,拿起筷子往嘴里划,日常就几口萝卜青菜,朴素大气。” “阔别神州十一载,1992年我回国探亲来。翌日早起,头一件事就在上海街头找碗阳春面——不是特意模仿亚老师,我早忘了那段话,此刻写下题目起个头,这才想起的——美国不比苏联,中国菜中国面...  

评分

“中国人,不过将米煮熟盛满,拿起筷子往嘴里划,日常就几口萝卜青菜,朴素大气。” “阔别神州十一载,1992年我回国探亲来。翌日早起,头一件事就在上海街头找碗阳春面——不是特意模仿亚老师,我早忘了那段话,此刻写下题目起个头,这才想起的——美国不比苏联,中国菜中国面...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陈丹青上豆瓣的话,实在应该推荐他去参加无标点复杂句小组~

评分

刻意挖掘与展现的大多是庸常生活中的私人经历,私人体验,私下咀嚼与私家感悟,正是这些私人境遇洗去了许多公共的历史误读,由此把思绪导向人类理性与良知的共识。陈丹青因此由一位艺术家转身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与思考者,成为一位肩负历史反思,人性启悟的公共知识分子。由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来阅读陈丹青的文字,无论是述说亲历还是钩沉旧闻,无论是诙谐,机智的戏谑,还是严肃的省思和鞭挞,都会在字里行间读到一份人性的尊严与生命中的自由精神。 文字的末梢能揣出人性的温度,能由他个人的独特经历与体验的咀嚼直逼人类良知。世俗的“细节与质感”。比起当下走红的文人散文的虚矫滥情来,陈的文字里有那么一种鲜活的沧桑感,平实里透出精致。

评分

陈丹青小的时候可萌了。

评分

没有退步集好看,但句句是实话

评分

无论从书的哪一页都能很容易地察觉出陈丹青的艺术素养。画家写打架是不用一个标点的上百字一招一式紧紧凑凑连贯下来,画家笔下的老上海弄堂里的亲疏远近是每天傍晚随米香拉起的露天长龙。在我觉得此书五星好看的时候,它被人从自习桌上顺走了。等以后买到看完再把这一星补上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