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杰·斯克鲁顿(Roger Scruton) 哲学家、作家。19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先后在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并曾兼职任教于波士顿大学,后成为自由作家。现为牛津大学访问教授(无薪)、圣安德鲁斯大学访问教授(兼职)、美国企业研究所访问学者。已出版著作包括:“逝去的大师”丛书中的《斯宾诺莎》、《艺术与想象》(1974)、《建筑美学》(1979)、《审美理解》(1983)等。
序言作者
周文彰 哲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绍兴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专著有《狡黠的心灵》(1991)、《从历史走向现实》(1995)等;译著有《康德》(1990)、《理由与求知》(1990)、《当代认识论导论》(1990)。
《康德》用寥寥几万言将康德庞大的“批判哲学”体系表述出来,把康德哲学通俗化、浓缩化。无论对于初次涉猎康德哲学的新手,还是对于造诣颇深的康德专家,本书都值得一读。
康德或许堪称近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同时也最为深邃难解。在《康德》中,作者探究了康德作品的产生背景,考察了康德与莱布尼茨和休谟的关系,以及康德的一项努力,即建立一种既非唯理论又非经验论、但却能显示人类理智界限的哲学。《康德》全书用强劲的笔触探讨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演绎、绝对律令、美与设计、启蒙与律法、先验哲学等复杂主题。
第一次感到哲学是更“难”的,以前总认文论/理论是“难”的,这次就彻底改变意见了,这次就简直是抄书了,到最后不敢删一个字。 第一章 生平、著作与性格 康德十六岁进了原籍城市的大学,六年后毕业,之后是挨家挨户做私人教师。三十一岁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获得一个职位,...
评分序言 周文彰 一部赫然以《康德》作标题,用意明显在于全面评介康德的著作,区区只七万余字,能够说明问题么?熟悉西方思想史的读者都知道,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大师,在其长达五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著述甚丰,卷帙浩繁。柏林科学院(原普鲁士皇家科学院)1902年起...
评分 评分文/吴情 德国是许多哲学家的祖国。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堪称是德国的骄傲: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阿图尔·叔本华、尼采、卡尔·马克思、哈贝马斯、雅思贝尔斯……这些哲学家中,康德,尤享有盛名。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康德之前的所有思想,全部流进他这个“蓄水池”,康...
评分小札:牛津通识《康德》 ——从入门到放弃 第一章涉及其人精彩的趣闻逸事,尤其是透过历史的瞭望镜回看,尤为独特。康德的早年很受教派学校的压抑,认为童年并不如人们通常所描述的那样美好:“这一时期最是麻烦不断,因为我们受到严格的纪律管束,基本上没有选择朋友的机会,...
公平地讲,先验演绎从未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论证。它的所有说法都涉及从意识统一通过时间向主体同一的过渡。休谟指出,我们对客观知识的一切主张都涉及从统一到同一的过渡;他还认为这一点永远不会被证实为合理。康德没有发现可以用来回答休谟的术语。不过,他的事业被维特根斯坦所复兴。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著名的“私人语言”论证,主张不存在不参照公共世界的关于经验的知识。我能直接地、不受影响地认识我自己的经验,但这只是因为我从公共用法中获得意义的概念应用到我的经验身上。我的语言的公共性保证了它的指称客观性。对很多人来说,维特根斯坦的论证似乎很有说服力,它同先验演绎有着一样的前提和结论。然而,它不依赖于时间的形而上学学说,而是依赖于指称和意义学说。它没有直接声称主体依赖于客体,而是主体依赖于主体共同体。
评分还是去读邓晓芒的吧
评分简单易懂!!感动了Y Y
评分"康德喜欢有女人陪伴左右(条件是她们不要假装读得懂《纯粹理性批判》)"
评分"康德喜欢有女人陪伴左右(条件是她们不要假装读得懂《纯粹理性批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