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裏羅(1936-— )
美國當代最偉大的作傢之一,諾貝爾文學奬熱門候選人,哈羅德•布魯姆所推崇的“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四位作傢之一”。
以“代錶美國文學最高水準”的創作,贏得瞭美國全國圖書奬、美國筆會/索爾•貝婁文學終生成就奬、耶路撒冷奬等十多種重量級文學奬項。 他也是第一位獲得耶路撒冷奬的美國作傢。
創作經典:《名字》(1982)、《白噪音》(1985)、《天秤星座》(1988)、《地下世界》(1997)、《大都會》(2003)。
近年新作:《歐米伽點》(2010)、《天使埃斯梅拉達:九個故事》(2011)。
【繼《一九八四》之後,一部現代文明的警世預言】
它所描繪的那個噩夢般的世界,連奧威爾都會不禁戰栗——而如今,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其中 。
【獲美國全國圖書奬 後現代文學的巔峰代錶 必須要讀的德裏羅小說】
★《時代》“1923—2005英語小說TOP100”、《西方正典》名 著清單作品
★ 現當代文學閱讀與研究的必讀書目
★ 深刻影響20世紀後半期的流行文化,音樂人、編劇、小說傢都從中吸取靈感
★ 它預言瞭化學毒品造成的環境災難、科技發展給人帶來的威脅與恐懼
★ 德裏羅寫後工業文明,就如馬爾剋斯寫魔幻拉美、卡爾維諾寫宇宙奇趣,他寫盡瞭其美妙與殘酷
傑剋•格拉迪尼的大傢庭過著平凡典型的現代生活,固定的超市購物之旅和周五的電視晚餐是他們“幸福”的基石。然而,一場化學品泄漏事故將緻命毒霧送上天空,嚮他宣告“死亡已經到來,它就在你的體內”。恐懼已入侵心靈每個角落,它就像白噪音,始終如一,無處不在。
《白噪音》為德裏羅贏得瞭美國全國圖書奬,齣版以來始終被譽為文學經典,也是後現代文學的巔峰代錶。它精確地描述瞭現代文明對人類心靈和身體的傷害,呈現瞭人在死亡、信仰、災難和暴力麵前的驚恐,對現代人的睏境作瞭先知般的預言。
◆哈羅德•布魯姆:
“我所知的仍在寫作的美國作傢中,有四位配得我們的贊頌,他們寫齣瞭我們時代的風格,每個人都留下瞭載入史冊的作品。他們是托馬斯•品欽、菲利普•羅斯、科馬剋•麥卡锡,還有唐•德裏羅。”
◆喬納森•弗蘭岑:
德裏羅以人難以想象的力度,深入解剖瞭我們的人性之謎,無人能及。
◆《星期天泰晤士報》:
《白噪音》寫就於1984年,雖然那時我們已經讓喬治•奧威爾在《一九八四》中所做的預言得以安歇,但是唐•德裏羅這部精彩的小說卻是一個及時的提醒,告訴我們並未擺脫危險。事實上,德裏羅所描述的那個噩夢般的世界,可能連奧威爾都會不禁戰栗。
◆《齣版人周刊》:
這部小說所描述的世界帶有淒涼、諷刺的意味,對曆史的態度不僅僅是悲劇的,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
◆《紐約時報》
盡管書裏盡是末日的噪音,但德裏羅對現實的態度從根本上來說是喜劇的,這更讓它顯得可怕。他從沒忘記提醒我們,骷髏頭的臉上可是一個咧嘴大笑的錶情。
發表於2025-04-28
白噪音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三個關鍵詞 “白噪音”:美國學者科納爾·邦卡將現代科技産物的商品所發齣的噪音,稱為“消費文化的白噪音”,是“後期資本主義自身釀製的苦果”,這一類白噪音,在小說中錶現為媒體的噪音——即電視和無綫電廣播的各種節目、喋喋不休的三種商品為一組的廣告,超市和商場裏交易...
評分本文譯自http://perival.com/delillo/ddbio.html 原文請移步該網站。 “我齣生於1936年11月20日。”除瞭年齡很小的時候在賓夕法尼亞待過一陣子之外,他是在布朗剋斯區的福德漢姆長大的,那裏的居民大都是意大利移民。(Passaro訪談,1991) “我的父母齣生在意大利。我父...
評分 評分之所以想要讀讀德裏羅是因為看瞭《大都會 COSMOPOLIS》的電影。據說裏麵的對白基本上都是直接從小說裏摘齣來,其短平快風格、奇怪的用詞、絕妙的荒謬可笑之感聽起來相當對我胃口。1985年齣版的《白噪音》是他的代錶作,讀瞭兩頁就感覺來瞭,果然樂不可支。小說主題大概是中年知...
評分- a sense of uncanniness, postmodern-style, 2/9 inch from reality. but at the same time also a reality with staggering richness of texture; i not only can picture it in my mind but it seems i can touch it, like it's tangible. - 摸得到的… - 怕死。愛看孩子睡...
圖書標籤: 唐·德裏羅 小說 美國文學 美國 外國文學 文學 後現代 反烏托邦
“這事整個是一種閤夥搭配銷售。防曬霜、營銷、恐懼、疾病。你不可能有瞭一樣,而沒有另外一樣”不應該在地鐵上看這麼嚴肅的小說啊
評分這本書是“一部現代文明的警世預言”,而它所試圖討論的仍然是那個老問題——死亡,這個被作者稱為“最深切的遺憾”的問題使我們不得不反復的重新界定生活/生命的意義。然而,“一旦你的死亡被確定,要過一種令人滿足的生活就變為不可能”。作者試圖在蕪雜、荒誕的生活場景中尋找人們應對死亡恐懼的方法,而那些逃避和敷衍則將問題迴踢,並在現實生活中呈現為更加普遍和日常的睏境。被掩藏在現代社會中的恐懼和信仰、科技和災難、暴力和掙紮都以新的麵目暗含著那個古老的睏局。那些籠罩人心的“白噪音”一如既往,無處不在。我們身陷其中,被迫一次次的嚴肅以待。
評分:無
評分午夜電視泛齣雪花噪點,桌上放著沾滿番茄醬的冷炸雞。齣門遇到一場霾,躲到琳琅滿目的超市采購。手機啪嗒作響,不斷推送著密集的信息流,明星齣軌,名人去世。白色塑料袋被一場大風捲到天上,落在荒廢的共享單車身旁。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被擠壓,生之渴望,死之焦慮,深思默想,伴隨始終。
評分最近讀完《聖路易斯雷大橋》,覺得兩本書中關於死亡的議題其實很相近。懷爾德寫的是古典時代的死亡,而德裏羅寫的是現代工業化的死亡體驗。
白噪音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